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

作者丨杜都督

编辑丨米利暗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2)

这是一个不平静的周六。

在经过一轮“袁隆平去世”,又被秘书辟谣报平安的新闻乌龙事件之后,悲伤的消息还是从湖南长沙传来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先生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中午一点零七分,此时大多数中国人才刚吃过午饭,但我们却永远失去了那位靠自主创新,让我们远离饥饿的老人。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3)

今天下午,载着袁隆平的灵车在湖南长沙街头经过时,路过的车辆全部鸣笛致敬,市民自发在道旁齐声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4)

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文悼念: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5)

无论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威望,“国士无双”这四个字,袁老绝对当之无愧。

袁隆平的两个梦想

回望袁隆平的一生,就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反差:他的外表像一位朴实的农民,内里却是一位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最初的出生证明上像开玩笑一般地写着“袁小孩”。他是“隆”字辈,又出生在北平,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名字:袁隆平。

袁隆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中南大学文学系,母亲也是当时的知识女性,正是母亲给予了他最初的英语启蒙。

6岁的时候,他在汉口上小学,一年级的某天,老师带他们去一家农场参观,在那里他见到了鲜艳的桃子、葡萄、花,“就像《摩登时代》的电影场景一样“。

“要学农”的种子,那时候便在袁隆平心里种下了。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武汉失守,一家人经过辗转流离。

1949年袁隆平考上了西南农学院,成为了建国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偏远的安江农校。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6)

左一为少年时代的袁隆平

去安江,需要坐火车转汽车,汽车下来再转马车。又由于出身不好,袁隆平并没有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被安排先去教俄语,再被分到了红薯系,在孤独寂寞中,他用拉琴排解忧愁。

60年代初,全国闹起了大饥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第一次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1961年7月,经过培育后他发现这株水稻性状过于分离,正好符合孟德尔实验的规律,于是断定这是天然杂交水稻,继而他又想到,自己或许可以用杂交的方法培育高产量的水稻。

从此,遍开启了后半生杂交水稻研究的道路。

那是一个手脚烤热进了被子,第二天仍然冰冷,“金元宝也比不上两个馒头”的年代,袁隆平见过饿殍,遇过战乱,更决心将自己的时间用在研究水稻上。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不接受外来花粉,这几乎是教科书上的金科玉律。

但是袁隆平想做的,就是打破自花授粉的壁垒,为此他研究出了一种叫“三系法”的技术手段。

为了找到一种基因异常、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袁隆平手工查看了田里14万株水稻的稻穗,最终找到了6棵不育株,还写出了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7)

为了实验,他花了几年时间,将从6棵不育株辛辛苦苦培育到了700多棵,从实验室移栽到了水田里

——眼看就要获得阶段性成果,然而一场大雨过后,他和团队的伙伴发现,这些植株全部被人连根拔起。

是谁做的呢?或许是看不惯他的同校老师,可能是科学观点相对的业界同僚,虽然不知道是谁做的,但是这场无妄之灾,却让实验的进度推迟了三年。

在失望当中,袁隆平把“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这句话,送给了自己三人小组的成员,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研究依然要继续。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8)

当时,屡屡实验碰壁的袁隆平被人批是“科学骗子”,因为他们认为:杂交提高水稻亩产的计划不可能成功。

科学之路是曲折的,是孤独的探索,和未知决斗,失败的后面可能还是失败,你永远不知道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才能触碰到那梦寐以求的“理想结果”。

而为了使不育系水稻100%保持不育,从湖南到云南,袁隆平七年都没有回过家,反复做着实验。

最后,他们终于选择尝试用野生稻进行远缘杂交。终于在野生稻最多的海南,袁隆平团队发现了一种叫“野败”的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9)

从“野败”开始,全国的杂交水稻实验,纷纷开花了。

袁隆平用“野败”杂交出了几万株不育的水稻,“野败”后面还有“南优”、“矮优”、“威优”、“汕优”;三系法后面是“两系法”、”超级稻计划“……

1972年,杂交水稻成为了中国科研重点项目,很快亩产300公斤提升到了500公斤;

1976年,“南优2号”全国推广,比普通水稻增产20%;

2007年,国内水稻产量达到5亿吨。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创造着奇迹。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袁隆平感慨地说道:“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记者问,您是不是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摇头,连着重复两遍: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为了这简简单单的“不可能”三个字,他奉献出了自己一生的力量。

一颗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还说过,自己有两个梦:

一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

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这句话不乏瑰丽的想象,超级稻有“高粱高”、“扫把大”,而从中“悠闲纳凉”,也颇有隐士悠然自得之态,极具生活情致。

这两个梦,既是一个朴实的农民的“大话”,更是一个浪漫的知识分子胸怀天下的担当。

可爱的“资深帅哥”袁隆平

比起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我们大多数人更愿意叫他一声亲切的“袁隆平爷爷”。

人民安居乐业的年代,袁爷爷每一次出现在镜头前,都是一位可爱而又真诚、直率的老人。

前些日子,袁老的一则视频还引起了大量的转发:

在共和国勋章授勋前,袁隆平院士西装革履准备去北京,周围人夸他“不是帅爷爷了,是帅哥哥”,袁隆平用标准的湖南普通话,笑着回答:“不能说帅了……”

引起周围一片笑声。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0)

对呀,确实不帅,但是handsome。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1)

他还调侃自己也是“90后”,别的老同志退休以后,不打牌不下棋,不跳舞唱歌,“结果变成老年痴呆”,他就天天下午都有一场麻将。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2)

他的小提琴不仅在田野间拉,也为夫人演奏,在纪念日的时候袁老还为夫人买纪念品,项链戒指之类,都“blingbling”的;

他坚持锻炼,每天都会拉着夫人打气排球,还将游泳的爱好保持到了70岁。

年轻时候,袁隆平拿过武汉市游泳的冠军,湖北省自由泳的亚军。小时候随父母逃难,袁隆平曾不小心掉进过长江,被老船工救上来以后,他努力练就了一身好水性。

同事们说,他年轻时候为了省钱,去江对岸看电影从不坐船,直接将衣服顶在头上游过去。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3)

还有骑摩托。

之前袁隆平在田间地头工作,没有比摩托更轻便快捷的代步工具,住所到田里10公里的路,踏上摩托一溜烟就到了。

十年之间,他的摩托车换了八九辆,村里的人都知道,那个骑着摩托的瘦老头就是袁隆平。

除了运动,体格健康的袁老还教育我们,“不要吃肥肉,会变成一个胖子”,但是如果聊到火锅,即使年龄所限不能再吃,但仍然保持着极度的热忱。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4)

坊间传闻中,一直有袁隆平不戴金利来领带、不坐头等舱、不要华服、不收贵重礼物的故事,曾经也有媒体说袁隆平的金字招牌值1008亿,但是袁隆平更愿意说自己是“精神首富”:不愁钱,但是过不了奢侈的生活。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5)

就像年轻时候老师评论他的那句话一样,“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千里送别袁隆平: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16)

而就是这样一个“自由散漫”的人,成为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也因为他,中国水稻亩产量几乎翻了4倍,多养活了7000多万人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很少有科学家能像袁老一样深受民众的敬仰。

昨天我们那些“是袁隆平让你吃的太饱了”的玩笑,今天只能变成“饱食者当常忆袁公”的哀叹。

我们无法抵抗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一颗星飞升去了天上,那里或许有和高粱一样高的水稻,稻穗像拖把,谷粒像花生米,而袁老坐在禾下乘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