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27日,我出生在河南息县一个叫陈庄的农村,那里有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神驴开闾河”的美丽传说,还有被誉为千古一县中“桃花夫人”以身赴难的凄美故事。三十年荏苒光阴,三十年风雨历程。本来以为这份诉不完的乡愁中满满都是息夫人般“独怜春草色,犹似忆佳期”的回忆。然而,生活却像李青莲笔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刺激。南疆开都河畔、二十四团,首府乌鲁木齐、后泉社区,我的故事里竟然半是关于新疆的点滴。

2017年2月27日,三十而立的我,婚礼的余温还未散尽,婚假的福音还未到来。伴随着一个突如其来的通知,我被告知这一年要去一个叫后泉路社区的地方开展“访惠聚”工作。

访惠聚工作了五年(访惠聚这一年功不唐捐)(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句心里话,刚开始“访惠聚”工作的时候心里难免犯嘀咕。如今,一年过去,想法大不相同:基层无小事。

从一开始入驻社区机械式地开展工作,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奔波,蹩脚地学着维吾尔语、讲政策、办好事,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完成这一年的工作任务!一年过去,时光沉淀了浮华,光阴过滤了繁杂,默然回首之间,发现自己已经融入这个环境。这何曾不是一种身在异乡的乡愁呢?

一切回归简单之后,突然发现这一年我做的事虽有限,基层群众却让我有诸多改变。当第一次见到身患残疾的女孩乃孜娜,她那种木讷呆滞的眼神深深震惊了我,这不是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应该有的眼神啊?然而,当从我们手里接到她梦寐以求的都塔尔时,她眼神中瞬间流露出的喜悦与惊奇,让我想起多年前老家过年时,村口的小姑娘接过素不相识的邻村大人们递过来的一把糖果般那样兴奋。细思之下,当年的小姑娘,如今的乃孜娜,不是一样的邻家小女孩吗?只不过当年的乡愁是一颗种子,飘落到了新疆大地才生根发芽。

访惠聚工作了五年(访惠聚这一年功不唐捐)(2)

多年前,在老家,儿时的记忆中,我就是个孩子王,经常带着村里的孩子们抓鱼摸虾、上树下河、做游戏、捉迷藏、洗野澡、打野架……多年后,在后泉,我又带着一帮孩子踢足球、搞训练、打比赛、争荣誉。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代;一样的场景,一样的情怀。每当“访惠聚”足球队小队员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地问我“陈天柱叔叔,你什么时候回去?你回去了是不是就没人带我们玩了?”,我的“孩子王”情怀就瞬间爆棚,总是告诉他们,我暂时不会走,即使走了明年也会给你们重新找个好教练继续带着你们玩。多年前,老家的那群孩子天真无邪、调皮活泼;多年后,后泉的这群孩子团结认真、荣誉感强。一样的“孩子王”带领不一样的“童子军”在怀揣着梦想的旅程中拼搏,这不又是一种开在异地的乡愁吗?

访惠聚工作了五年(访惠聚这一年功不唐捐)(3)

第一次在后泉见到躺在轮椅上的肉斯坦木·艾买提的时候,心里难免生出怜悯之情。当随着出于道义的帮助变成深入帮扶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身残志坚的巴郎子充满乐观和自信,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减轻负担,卖纸巾、做网购、学刺绣,撑起了一片天!每当他妈妈用仅会的普通话“家里吃饭”表达对我们的亲近时,我总能回忆起老家曾经历的相似的故事。

小时候,老家邻村有一个大姑娘因小时候的事故而失去双手,但她学会了洗衣做饭、骑车织线。在她初学时被自行车时压倒在地起不来,我路过帮忙扶起了自行车,从此以后每当经过她家门口,总会听到她妈妈很熟悉的声音:“到家里吃完饭再走!”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主角,却有相似的结果。这似乎又是一种乡愁落地的诉说。

访惠聚工作了五年(访惠聚这一年功不唐捐)(4)

2017,驻社区这一年,从互不熟悉到相互扶持,从队长安排个人工作到遇到问题开会研究,商量解决,这一年,我们的“访惠聚”,讲团结!这一年,我们的访惠聚,接地气!

从第一次主持升国旗仪式,到在如今辖区宾至如归;从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居民宣讲“民间冷暖万家情,民生情怀家国意”到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擎天柱”;这一年,我的“访惠聚”,有乡愁!

2018,在这个“访惠聚”尽是离别情的时刻,我听到自己被留下的消息竟然有种释然的感觉。“本是离别意,无关风与月”。这一年,用心耕耘一份身在异地的乡愁;下一年,有心有爱笔为媒,用情收获一种大爱无言的坚守。“访惠聚”这一年,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作者:陈天柱,乌鲁木齐市文化局驻天山区后泉路社区工作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