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0年台湾地区电影票房冠军的《孤味》,看似一部普通家庭题材电影,为何能俘获大众心理?主要在于氤氲其间的浓浓的台湾地域文化风情,还在于其延续了自杨德昌、李安以来,那种多线索叙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的自省。无论文本内容还是价值呈现,都是一种复古式的回溯。

一生遇到渣男的故事(孤味一个死去的)(1)

《孤味》剧照

现实手法:以家庭折射社会风貌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翁用安娜的悲剧性命运,折射当时俄国暗流涌动的社会变革:“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适合作为切入点来反映社会风貌的。近年来的不少台湾电影佳作,就是表现急速变化下的都市的家庭题材电影。2019年的《阳光普照》讲的就是一个普通家庭里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儿子的悲剧性命运。而《孤味》讲的是一位母亲与三个女儿之间的故事,和《饮食男女》中极尽繁复、堪称琳琅满目的各式珍馐不一样,孤味指的是单一的料理,虽然单一,却做到极致。它也不是《饮食男女》中热气腾腾、喧嚣躁动的情感与欲望交织的欢歌,而是一人独在出租车上的轻吟。

电影《孤味》开篇就是台南知名饭店老板林秀英在海鲜市场为自己七十大寿挑选食材,扎实沉稳的影像将林秀英与摊贩数十年的深厚交情交代清楚,也将台南充满烟火气的市井风貌展现出来。随着剧情的推进,长年离家的丈夫突然去世,让寿宴突然要变成葬礼,三个女儿依次出现:大女儿阿青是一名追求身心自由的国际舞者,属于出去看世界的人,对现实生活凌虚蹈空,癌症复发;二女儿阿瑜最有出息,在台北当整形医生,是标准的本土精英,一心要求女儿考托福去美国留学;而三女儿佳佳则继承了林秀英的饭店,虽有老板之名但大权却依然在母亲手中,人生好似傀儡一般。

三个女儿代表三条不同的人生轨迹,家庭、事业、子女教育、生老病死,一应俱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每个小家都有自己的烦恼,基本囊括了当下中年群体大致的人生面貌,也是对当下台湾社会的一次透射。而林秀英自己更是浓缩着一代台湾人的奋斗历史,虽然遇到“渣男”丈夫,但她坚韧自立,从街边炸虾卷小摊贩,经过辛苦打拼,开了现在整个台南都赫赫有名的大饭店,从她身上其实也折射了台湾的经济腾飞。近年来,《大佛普拉斯》《阳光普照》《无声》等现实题材电影在台湾大热,就是因为其通过本土视角,表现身边的故事,反映社会问题,探寻现代困境,引起观众共鸣。

传统价值: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碰撞

家庭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的困境,也是价值的困境,尤其当社会飞速发展时,传统价值观念会受到冲击,家庭成员关系往往需要重新审视。杨德昌的《一一》,就揭示了传统价值与充满欲望的商业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NJ在职场上重视情谊、注重契约精神的老派作风,与同事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之间的冲突;他恪守对婚姻的忠诚,与妹夫出轨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精神上的强烈自省,让作品从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中,生发出厚重的哲学意味。《饮食男女》结尾人去楼空,曾经喧闹而富有诗意的传统田园式家庭图景烟消云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传统大家庭代表的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

《孤味》不一样,它更加简单,没有《一一》那么开阔,主要着墨于林秀英这个主角身上,尤其展现她身上那种偏执、自虐乃至苦情式的一厢情愿,早已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电影开始,林秀英本来是高高兴兴准备自己的寿宴,却因为丈夫的死亡,变成了生死交汇的一个夜晚。按照传统观念,死者为大,但偏偏林秀英对丈夫多年抛妻弃女感到怨恨,坚持按原计划举行寿宴,这种看起来有些违反人情伦理的举动,倒让林秀英这个角色一下子生动立体起来。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看出,林秀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当花心丈夫拿着离婚协议书来找她签字时,她还说出了结婚是一辈子的事,并拒绝签字。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宽容和忍让,使丈夫回心转意,既让人心酸,却也显得愚昧。实际上,她坚决捍卫的婚姻忠贞的价值理念,在丈夫明目张胆的出轨下早已溃不成军。她坚持办寿宴,实际上是对丈夫死亡事实的一种逃避——她无法忍受丈夫的死亡再一次打破她自己营造的保护壳。

整部电影其实是林秀英的一部情感失败史。表面上她的事业很成功,但是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她缺少爱情。她的三个女儿在葬礼期间都表达了压抑已久的不满,她在亲情方面也是失败的。尤其大女儿几乎是丈夫的翻版,婚内习惯性出轨,所以她才会恶毒地说“难怪你会得癌症”,两人简直势如水火。这种诅咒式、对抗式的母女关系,与《柔情史》《春潮》是多么相似。当然,片中也有传统文化中的温情。林秀英当年因为没有经济条件只能送给别人抚养的三女儿,从新加坡来参加葬礼。她低头愧疚无法直视,而当三女儿说是专门来看她的,一下子让她获得久违的亲情,瞬间泪湿眼眶。她按照传统习俗,为怀有身孕的女儿肚子上系了一根红绳,为胎儿抵挡邪灵,也是对漂泊海外的女儿扯不断的牵挂,让人感动。

《孤味》近来在netflix上线,在国内引起关注,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中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理念打动观众。

父亲消失,我们该怎样表达女性

《孤味》讲的是母女的情感故事,但是把所有人物聚集在一起、引发戏剧冲突的人物居然是已经去世的丈夫。这个人物出场不多,大多是在黑白影像的回忆中出现。他出轨、不顾家,甚至偷老丈人的公章去贷款,却是所有人的情感焦点。女儿们怀念他,他后半生的情人蔡美林对他不离不弃,照顾终老。这部电影对母女情感的细腻刻画非常成功,但是对这个消失的丈夫(父亲)形象的刻画,却成为电影能更进一步的阻力。

很多人对结尾通过蔡美林之口强行洗白这个“渣男”丈夫表示失望,这是对的。我们不懂作者花了整部电影来表现母亲的传统价值与女儿们当下价值的冲突,讲的是要摒弃不好的过往向前看,却为何还要把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丈夫重塑得那么美好?让这部表现女性主义自强自立的电影,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男权的老路。

在这点上,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就要更高级一些,那里面的父亲结婚不止一次,不见得品行多么高尚。但作品并没有过多纠缠于这些,而是充分展现四个女儿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表现她们依靠女性独有的力量完成自我的治愈,并非通过依靠男性的肯定而获得前行的动力。这是所有的女性影视题材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把女性展现得真实,同时也要把男性还原成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就像《饮食男女》那样,你可以表现传统父权在现代社会的崩塌,父亲在重压苦闷之下失去了味觉,但是他有着父亲与丈夫的担当,所以当他宣布与锦荣的婚姻时,才不至于让观众反感。同样,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当我们剥开政治阴谋的外衣来看李尔王与三个女儿的关系,其实他无非是一个崇拜权力、过于自大的父亲。当他在草原疯癫呼号,实际上也是父权的陷落。但是作品对三女儿考狄利娅正直、智慧与坚强的表现堪称女性典范,她不依靠父亲,不谄媚父亲,却能在关键时刻对父亲以命相救,女性的价值和力量得到彰显。

反观《孤味》的结尾——林秀英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让孙女烧掉,把葬礼现场让给蔡美林,自己独自乘车离开。这表明,她还是靠与男性的告别而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其实还是没有摆脱男权的影响。就像回忆里,丈夫为一家人搬来的看月亮的那盆清水,终究是水中月一般的虚幻。作品太追求情感价值上的圆满与作品形式上的对称,但是不破不立,这样也错失了将电影在思想价值层面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原标题:这个时代,该怎样表现女性的价值与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胡祥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