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佛系青年李诞在综艺节目中,与传奇人物李小牧讨教结婚经验时,透露了自己与女朋友黑尾酱“刚刚结婚”的消息,这样低调的结婚喜讯立刻引起大家热议。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1)

许多人也都纷纷送去祝福,探讨“有趣的灵魂和美丽的皮囊”之间的搭配到底有多甜多幸福。

然而,人红是非多,随之而来的不仅有祝福,还有一些对他曾经的失态和不礼貌行为的反对。

对于这些议论,李诞本人则显得淡定许多。他在微博上不仅转发了提醒他警惕吹捧的微博,而且还为反对造神的微博转发点赞。告诉大家,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任何优点。

这和李诞一向对自己的评价保持了一贯的风格。

出了书说自己是滞销书作家,回看《吐槽大会》第一季觉得自己根本不会脱口秀;甚至有过做“废物”的理想。可以说,李诞本人真的是《吐槽大会》策划人了,吐槽起来连自己也不放过。

但是他却自称是个佛教徒,经常在微博发表一些佛学思想,写的两本书说的都是佛门弟子的故事,微信头像也是一个大佛,而他似乎也在努力的弘扬佛法,比如回答一些佛学问题等等。

但是大家不是很认可他的佛门身份,因为他的佛和我们印象中的佛确实不太一样。

他不像出家人一样清心寡欲,反而以喝酒吐槽为乐;他一边说“没劲”“无所谓”“人生不值得”,但是却努力工作、上节目为自己淘宝店做宣传;最过分的是,他说最喜欢的事是躺着,但是他躺着就把钱给赚了,漂亮老婆给娶了。

这样的佛系,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学会一点就好了。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2)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3)

自黑自损其实是自我同情

有一种缺点叫做自吹自擂,有一种优点是自黑自损。

其实,早在去年的《脱口秀大会》上,李诞就已经透露了自己要结婚的消息。可能那时候他把结婚的事情当作一个段子来讲,大家都没有当真。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4)

最近,他的曝光率和人气暴涨,反而在不正式的旅行节目中随口聊出,而被大家广而告之,这样荒诞不经的剧情,确实只有和李诞的人生能够搭配得起来。

那时候他说,不知道为什么结婚,就是感觉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该结婚了。虽然双方都很懵,但是还是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然后去做这件事。

这样的佛系婚恋观应该是活出了一代佛系年轻人的范本。

《奇葩说》最新一期辩论本应是李诞下场助力,但是他却巧妙逃避,把主持人马东老师推下了场,代替他完成辩论的任务。

节目快结束的时候他解释道:“我是一个完全懦弱的人,这个爱的输赢我根本不敢说。比如说辩论,我可以找借口说我根本不爱辩论,但是写作我其实挺爱的,但我不太敢说我爱写作,因为我说了的话,人家一看你写的也不好,我的心就被不知道哪来的手碾碎了。”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5)

他把人设预定得很低,也不与完美做斗争。能躲就躲,该承认的也就承认。懦弱也好,脆弱也好,做得了的就去试试,做不来的就不做。不会对自己的懦弱愧疚,也不会为自己的逃避而自责。

他如此体谅自己,不勉强也不将就。他也知道自己其实不堪一击。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小心呵护着自己的心,用嬉笑怒骂把自己保护起来,这样确实避免了许多受伤的可能。

佛系这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杂志上,上面把那些永远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所有事儿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人称为佛系青年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6)

他们干什么都随缘,能走一步是一步,走不了也不费心争取,不争不抢、认命随缘。

这种轻松、洒脱的心理状态,其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挫折。

毕竟,顺顺利利的人哪有空考虑人间如何,他们只能感觉自己被需要,和人间很值得。只有经常会受挫的人,或者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才会用随缘来安慰自己的不如意。

他们既已知晓生活的烦恼,也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但是他们既不怨天,也不怨地,只是温柔友善的原谅自己不够好,不强迫自己改变,也不偏执与让世界顺从自己。只是开开心心的随波飘荡,不对未来有压力,也不对自己有焦虑。

这样的人,就是自我同情能力较高的人。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7)

佛是同情和友善

自我同情能力比较强的人,不管自己做的怎么样,不管人间值不值得,都能友善的原谅自己和世界。

在对话节目《十三邀》中,李诞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无所谓,人总得活着。他觉得自己“做不了自己,只有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能活得积极阳光健康让所有人快乐”。

这样坦然接受不真实的自己,体谅生活的不易,将生活的目标定的很低很简单,这就是更容易获得轻松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更容易获得幸福。

自我同情的人对待自己,就像富有同情心的人对待身处困境的亲朋好友一样,关怀备至、温柔友善。面对挫折与困难,善于自我同情的人都能意识到,挫折不过是人生的寻常遭遇。因此,他们能镇定自若地处理问题,既不低估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被负面的想法和感受压垮。

因此自我同情度得分较高的人情绪更稳定,修复力更强,看待事物的视角更乐观,给出的生活满意度评价也更高。而且,他们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和长期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征兆。

《奇葩说》中有一个选手以博学自称,说每天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更博学。

而李诞对于这个自省行为的回答很有趣。

他说:“我也会,每天问自己这个问题,今天我更博学了吗?没有。但是没有关系。安稳的睡去。”马东问他:“要是突然发现你比昨天更博学了,你会怎样?”李诞说:“那我得休息好几天。”

这样佛系放松的姿态,看起来很懒散,但其实很健康。

当人们不再用自我谴责和小题大做来给自己“加压”时,他们更能正视生活的真相。

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对自己更为友善一些,可能会意识到自我评判和自我谴责,以及它们给我们所带来的苦痛的。当我们意识到有些自我批评确实是不必要的时候,会放松自己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排解心理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问题。

自我同情排解压力的主要特征——尼夫谓之“人类共性”

自我同情度高的人会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难处和苦楚。面对苦难时,我们都是一样的无力和虚弱。

这样从人类共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减少了人们有时会在痛苦中体会到的疏离感。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痛苦并不孤独,我们“同病相怜”。

英国心理学家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在《同情之心》(The Compassionate Mind )一书中提出,同情自我与受人关怀能激活同样的生理反应机制。温柔体谅地对待自己产生的效果与被他人照料有诸多相同之处。

正如我们能够被他人治愈,也可以被自己的关怀治愈。

研究证明,自我同情能让我们更加勇敢坚强,更有面对压力的抗性,也更容易从逆境中恢复。

相信很多人也曾经从青音姐的节目当中获得了让自己坚强的力量,我们希望能让这种力量继续在全新的《青音夜谈》节目当中帮助到更多的人。点击此处,了解《青音夜谈》是一档什么样的节目。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8)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9)

学会自我同情 与自己和睦相处

自我同情并不是自我开脱,也不是逃避责任、降低标准和自我放纵,而是用温和和友善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积极的面对目前的问题,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为长远的健康快乐打好基础。

多项研究表明,就算志愿者们只是短暂接受指导、学习用自我同情的方式看待问题,也能收获正面的效果。

这里我们只是简单讨论一下,如何培养自我同情思维方式。想要学习更多关于自己接纳和自我同情的内容,可以关注一下青音姐最近的课程。

如果刚刚开始,我们没办法顺利进入自我同情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反面入手,反省一下最近是不是经常埋怨自己,自责自己没有做好。

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自我评判的人会拒绝自己的想法、感受、行动与价值,陷入漫无止境、毫不留情的自我评判中。这个过程对人们造成的痛苦与折磨甚至超过了事件本身。更为糟糕是,这种倾向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一倾向,很难发现它对自己的伤害与折磨。

自我批评其实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强烈的情感会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减轻问题所带来的压力,而非解决根本问题上。

只有摆脱自我批评的情绪陷阱,才能更好的协调自己的思维自愿真正解决问题。

正如“人类共性”(common humanity)能够拯救人,独自面对痛苦也能够摧毁一个人。

很多受到伤害以及经受痛苦的人总觉得自己同他人的联结被切断了,他们相信他们的负面情绪、所遭遇的失败甚至是自己本身都是令自己耻辱的,他们隐藏真实的自己,感觉自己独自一人同那些特别的失败和自己的不足做斗争。

但如果,把自己放大到整个人类60亿人,整个历史千百万来,你所遇到的失败的痛苦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人克服了,有的人没有。大家都是正常人,都不完美,都会犯错。

如果能够原谅自己犯了一个很多人都会做的错事,意识到“并不是只有我总是这样的”。

挫败感会迎刃而解,你与世界握手言和。

李诞珍惜现在的一切(李诞人间不值得)(10)

我们总是对这世界上的倒霉鬼报以极大的同情,无论是生而不幸,还是超大福利擦肩而过的微博“落难锦鲤”。我们能够理解别人发生不幸的偶然,也能感同身受经历苦难的折磨。

为什么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对自己不善良。

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对自己报以理解与关心,而不是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尤其是在自己经历失败或困难时,仍然肯定自己拥有爱和幸福的资格。

最后,用诗人李诞的一首诗作为结语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遇到一起喝酒一起煮粥的那个人。

这是九月开始的方式,

我不再喝啤酒,

重新写情诗,

起初,是你创造了天地,

你说,光是好的,

我说,光是这样,就是好的。

于是我们相爱,手心湿的像海。

起初,你拉我一起看雨,大雨里百鬼夜行,我们混在其中,比鬼还高兴。

后来,我拉你一起生活,过很多人的日子,写出来,很难写得浪漫。

比如,我昨晚喝了大酒,今天你熬了蟹粥。

起初,我喝了两碗,

后来,你告诉我,这正是九月开始的方式 。——李诞 《这正是九月开始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