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时期性格养成的重要性(婴儿的三把谈判武器)(1)

婴儿的三把谈判武器,对成人有什么意义?| 婴儿天生的谈判力 第五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573篇推文。

全文共335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婴儿时期性格养成的重要性(婴儿的三把谈判武器)(2)

1 引言

在这个系列里,我得到读者这样的留言:

这些婴儿的事情,和我们成人有什么关系?

唉,看过之后,我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

这个公号为什么叫“谈判思维”?

而不是“谈判技巧”或“谈判方法”这样更直接、更吸引眼球的名字?

原因很简单,

因为我写的就不是技巧或方法,而是思考的方式。

这也恰恰和这位读者的疑问相呼应,人们就是渴求找到更直接的“谈判解决之道”。

那么,有一个问题是必须在你继续探索之前要慎重考虑的,

谈判,到底有没有直接的解决之道?

如果你来问我,我一定会告诉你“没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谈判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至少在桔梗我看来,

谈判之所以遇到问题,在于思考的方式出了问题。

这也是“谈判思维”这个公号存在的意义。

桔梗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让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朋友意识到,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维方式来理解“谈判”。

就拿这个系列的话题来说,“婴儿天生的谈判力”和成人有什么关系?

是啊,你看我们聊了婴儿天生的三把谈判武器:

一,哭声;

二,可爱的娃娃脸;

三,魔鬼般的对视;

然后怎么办?难道要我们成人去模仿婴儿哭?去化妆?去装可爱?

显然不是。

想一想我们最近围绕的“谈判思维”是啥?

“谈判秒杀力”一直在围绕“关键刺激”和“拟态”来讨论问题。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设计里,大量的动植物都用“拟态”来戳中对方“关键刺激”,以达到“说服和谈判”的目的。(详见“大自然原始的说服力”系列)

连一个微生物、一棵植物、一只蝴蝶都能做到的事情,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

改变谈判思维方式。

婴儿成功地用三把武器,戳中了成人的“关键刺激”,从而说服了成人为他们服务;

我们成人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大自然里的老师,用“拟态”来寻找成人的“关键刺激”,完成谈判?

2 背后的逻辑

我们依然在“婴儿天生的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之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

婴儿天生就是一个谈判大师。

更准确地说,

一个人的谈判力的最高点,始于出生之时,然后随着长大而逐渐衰退。

这个呱呱坠地的小家伙,毫无抵抗力,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无法照顾自己;

但他/她却能把意志力强加在大人身上,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之服务,甚至都不用动动他们纤细的小手指。

哭声、娃娃脸、对视,当这三把武器直接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也许只看到了它们的强大,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逻辑。

甚至于,也许这些“谈判思维”早就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是你看不到。

3 哭声背后的心理游戏

人耳的听觉范围大约在40赫兹到15000赫兹之间。

人用声带所能发出的声音范围大约在100赫兹到7000赫兹之间。

而你知道吗,人耳最灵敏的听觉范围是在3500赫兹附近;

也就是说,3500赫兹的声音最能得到人的听觉注意。

(比如中频的潜艇声纳频率就在3500赫兹)

有意思的是,婴儿的哭声并没有被设计成在3500赫兹附近。

(为什么不呢?难道不应该用最吸引注意力的声音来呼叫父母吗?)

婴儿的逻辑远比这个思考层次要深。

因为从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效应来看,婴儿哭声的目的除了要获得父母的关注,还要隐藏自己的位置,不被捕食者发现(比如狮子老虎)。

所以婴儿哭声的频率范围选在了200到600赫兹。

这是一个“充满心机”的选择;

它既保证了声音足够吸引父母注意,不会被忽略;

它还保证了自己不会被不必要的其它生物听见,从而遇难。

换句话说,这种哭声的设计是精心准备的,专门为“父母”量身定做的。

婴儿们完全知道,自己想要去“说服和谈判”的那个对象是谁,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再加上我们之前介绍过婴儿哭声节奏里的“A-A-B”模式(这个系列的第二篇),似乎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

一个好的谈判准备,是经过针对性设计,并带有“意料之外”的“A-A-B”模式。

还记得我们在“谈判秒杀力”介绍过的五个口诀,简、利、奇、信、情吗?

其中的“奇 - 惊奇,出人意料”,就是这个意思。

4 娃娃脸背后的心理游戏

再来看“娃娃脸”。

我们在这个系列的第三篇介绍了“娃娃脸”的巨大影响力,来自,

更加圆润的颅骨形状;

更加舒展的前额曲线;

更大更圆的眼睛;

更加圆突的颧骨和脸颊;

更小的下巴;

更小更短的鼻子;

相对位置更低的眼、鼻、口;

具有这样特征的“娃娃脸”,天生就能在你的身体里找到“关键刺激”,让你信服。

美国卡托巴大学的,希拉-布朗洛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她筛选出150个电视广告,让两组大学生分别来体验;

第一组大学生只是读广告的文字脚本,不看广告视频;

第二组大学生只是看广告的无声视频,不读任何文字;

然后给所看的广告打分,打分维度有两个,分别是,

“外行,完全不专业”到“非常专业,很内行”

“完全不可信”到“很有信服力”

目的是啥?

很简单,通过第一组测试广告在纯“知识内容”部分的说服力,通过第二组测试广告在“人脸展示”上的说服力。

实验发现,

那些在“信任和诚实”上赢得观众的广告,几乎都是因为广告中出现了“娃娃脸”的演员;

而在“专业和内行”的高分评价里,可以看到广告中的演员脸型都是“成人脸”。

也就是说,

“娃娃脸”要比“成人脸”,更容易让人感到诚实可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娃娃脸”没有“成人脸”那样让人觉得更有知识、更加聪明,但从信任度上,“娃娃脸”却占据了天然的优势。

等等,这和“谈判思维”在“谈判示弱术”的讨论似乎不谋而合。

如果你在谈判中遇到一个让你觉得,比你更有知识、更加聪明的谈判对手,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个人真讨厌!

不是吗?

请允许我把强调了一万遍的谈判基本原则再说一遍,

谈判不是演讲、不是辩论、不是诉讼、不是奇葩说!

如果你在谈判中滔滔不绝、牙尖嘴利、才华出众,很难想象你不被人讨厌而与谈判目的背道而驰;

而谈判中应该做的,反而是老实、憨厚、可信,做弱势的一方;

“谈判示弱术”的精髓就在于,“Be Unokey and let them be Okey”

想一想,有什么比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看上去更加“弱势”,更加不让人怀疑?

反思,我并不是在提醒你去整容整出一个“娃娃脸”,而是在提醒你,它背后的谈判思维是,

做示弱的一方。

5 对视背后的心理游戏

二十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史丹利-米尔格拉姆,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街角实验”。

史丹利就站在街角,一边仰头看向天空,一边对身旁走过的路人说,

看!

你猜发生了什么?

没错,几乎所有人都会按照史丹利的指示朝天看。

人的目光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就是能毫无道理的影响你。

即使是在最吵闹的酒吧里,即使你根本无法听到坐在对面的朋友在说什么,但只要你看到他的眼神看向你,并转动眼球看向门口,你瞬间就知道了他的意思,

该走了。

为什么?

这要从一个叫做“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东西说起。

所谓“心理理论”,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已经建立了“心理理论”,最常用的办法是把下面这个故事讲给他听:

小明把巧克力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

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巧克力,便随手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门了。

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巧克力。

问:小明会到哪儿找巧克力?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

对于不到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区分“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因此他们典型的回答是,

小明会去抽屉里找。(因为没有建立“心理理论”的孩子,无法理解小明并不知道巧克力被挪走了)

一般到了4岁,建立了“心理理论”的健康孩子就可以给出正确的回答:

小明会去碗橱里找。

“对视”,或“捕捉对方的目光”,是我们人类用来理解“对方认知”的最主要的方式。

可是,有一类人例外,他们即使超过了4岁,也无法完成“心理理论”的建立;

他们是“自闭症儿童”,他们无法建立“心理理论”,无法理解“他人认知”。

“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是,

他们观察对方的时候,焦点不是对方的眼睛,而是嘴。

换句话说,“自闭症儿童”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

无法做眼神交流,即“无法对视”。

这让心理学家更容易理解一个道理,当人失去了“对视”的能力,就无法捕捉对方的感受,也就失去了“心理理论”,失去了理解“他人认知”的能力。

我们常说的,“读心术”,其实是“读眼术”;

当你无法去看对方的眼睛,还谈什么“读心”呢?

我们常说的,“共情力,同理心”,其实本质就是,

是以“对视”为代表行为的“心理理论”的建立。

一个没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的谈判者,是无法想象的。

一个没有“对视”能力的谈判学习者,更是如此。

6 小结

明天有一个线下的“谈判思维”分享,今天的文章写得匆忙。

让我们小结一下,对婴儿谈判武器的“拟态”到底如何?

哭声 - 奇而专注

娃娃脸 - 可信而示弱

对视 - 同理心

-

这里是“谈判思维”!

“婴儿天生的谈判力 第五篇”

--- 桔梗

婴儿时期性格养成的重要性(婴儿的三把谈判武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