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壳厝”(闽南语中,蚵就是海蛎,厝就是房屋的意思),是福建泉州蟳埔村一带特有的闽南建筑,外墙是用一个又一个手掌般大小的牡蛎壳,混上水泥砌成的,有着冬暖夏凉、防风防潮的功能。以前都是材料匮乏,只能就地取材。

古厝的活化利用(耗壳搭建的古厝)(1)

蚵壳厝由成千上万个牡蛎壳堆砌而成,这些牡蛎壳并不是普通大小的牡蛎壳,而是有手掌般大小的牡蛎壳建成。然而在泉州沿海地区并没有这么大的牡蛎壳,那么这些牡蛎壳又是从哪来的呢?

古厝的活化利用(耗壳搭建的古厝)(2)

这得追溯到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这里曾是海上之路的重要港口,人们运输茶叶、瓷器等货物到达非洲进行贸易,返航时,由于货物卖完,船舱过轻,重心不稳,不便于航行,于是将非洲当地不要的牡蛎壳捡来压舱,最后卸在了蟳埔海边。蟳埔居民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将它作为建筑材料砌成了蚵壳厝。这一场有趣的相遇也正是泉州海丝之路的有力见证。

古厝的活化利用(耗壳搭建的古厝)(3)

在蟳埔海边,常年受到海风侵蚀,空气潮湿,这蚵壳厝刚好符合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不仅冬暖夏凉,还能防风防潮。不怕蛀虫。它墙体坚固,可以抵挡炮火的攻击,所以当地流传“千年砖,万年蚵”的俗语。

古厝的活化利用(耗壳搭建的古厝)(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