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心理学小知识(每天学点儿心理学)(1)

归因理论最早是1958年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三维度六因素的归因理论。

人类最大的恐惧和前进的动力来源于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探索,人类是唯一有求知需求的动物,从进化的角度来讲,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的方向。所以,《动机心理学》一书提到人类求知的“闭合需求”,是指对于确定性答案的需求,或高或低,每个人都有闭合需求。而在解释人类行为过程中,也在寻求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就是基于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每天学一点心理学小知识(每天学点儿心理学)(2)

在最早的海德的归因理论中,归纳为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而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到伯纳德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大量的研究后,将行为的原因归纳为三个维度:

1、控制点(内因/外因):内因还是外因?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2、稳定性:稳定还是不稳定?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可控还是不可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三大维度下又延展出具体的六大影响因素,分别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每天学一点心理学小知识(每天学点儿心理学)(3)

比如说小朋友考试没考好,我们可以归因是这次考试太难了,还是小孩智商低?是偶尔一次还是长期如此?是可以通过努力完成的还是没有办法改变?通常对于外部原因、充满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那我们即使再坚持成功的机机率也比较小。就像一个孤独症的小朋友就没有办法要求他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上考满分,可以选择另外的努力方向。而对于未来方向的决策也正如此,与其考虑不确定和不稳定的未来,那可以在未来可以确定的方向上去努力。

韦纳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同样的,随着心理学科学的普及,大量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到个人决策及商业策略中,探讨最优选择的可能性。

罗胖在2022年的跨年演讲会中有个论点:“用明天一定会发生的事倒推出今天马上要做的事”,提到“文化母体”的选择,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确定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也同样借用了归因理论。

每天学一点心理学小知识(每天学点儿心理学)(4)

昨天看陈嘉映的《价值的理由》有一章讲何为哲学,说哲学本质是探究事物的所以然,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心理学作为哲学的延展学科,今天我们学习归因理论,试图去解释人类在求知求解行动背后的动机和运作规律,但也生出一种“各种事物的所以然思考得越深,越有最终都要连成一片”的感觉。

这到底是世间无物本同源,还是人类认知本同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