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露营取景地(露营飞盘路冲咖啡音乐剧)(1)

露营的亲子家庭、训练的足球俱乐部、打卡的摄影爱好者……最受小红书达人欢迎的魔都打卡地之一徐汇滨江可以有多少种打开方式?江畔绿地散落着各色帐篷,咖香与花香交融,飞盘与风筝齐飞,滑板与篮球共舞。

而放眼“一江一河”整个版图,从苏州河上的上海赛艇公开赛、长宁的临空滑板公园、北外滩的“魔都矩阵”攀岩公园……在上海,再小众新潮的娱乐项目都不难在公共空间找到“竞技场”,高阶玩家甚至容易陷入周末去哪儿的“选择困难症”。

而回归繁华热闹都市,白天流连于各种花式、手冲咖啡的年轻人,又聚集在演艺大世界、静安戏剧谷、安福路等“文艺高浓度”街区,从豪华大制作舞剧《白蛇》《永不消逝的电波》追看到中剧场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亚洲大厦的《阿波罗尼亚》,而在看戏前,逛逛剧目周边文创、来上一套剧目主题下午茶,则成为精神大餐的“前菜”。

细细盘点,“上海文化”早已渗透到市民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成就魔都美好生活的N种打开方式,其背后的依托是什么?在记者的采访中,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这是上海近年在建设“人民城市”过程中,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理念的成果;更是每一位普通人在获得感、幸福感生发出文化自信自强,自发参与到城市文化内涵扩写之中、人人都是软实力的生动写照。

在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看来,上海越来越重视把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紧密结合,在持续深化的实践中,上海对于打造公共空间与擦亮文化品牌的发展规律掌握得越来越纯熟,使得“上海文化”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符号,而是在与市民生活深入互动之中,厚植文化认同与自信。

现象级盛事与日常小确幸,“一江一河”上是城市美好生活在荡漾

前不久,苏州河因一项新兴体育赛事,在社交网络高亮当红。当刷到“浦东三件套”、外白渡桥等地标与河道中赛艇健儿“同框”的美照,不少网友纷纷留言为最佳观赛点“求攻略”。而仅仅举办两年的上艇,能够成为现象级盛事,其背后离不开“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和品质提升。

对此,连续参加两届比赛的选手李竹芸深有体会。除了在家门口比赛的亲切,更是有了直观感受上海从自然到人文环境“翻天覆地”变化的契机。对于一直身处城市中的市民来说,城市的发展或许被切分成了细小点滴润物无声;可对于李竹芸这样异地生活十几年后重回上海的人来说,是相当的震撼。李竹芸直言,如果不是在苏州河赛艇,不会如此“零距离”感受苏州河水质的变化。“我从小生活在这里,是真正经历过苏河‘臭气熏天’的时候,如今真的是一点味道也没有!”水文生态的变化得益于数十年累积的治理成效,而在去年底,《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的通过,为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共享、共治水平提供立法保障。从自上而下的治理到发动全社会保护的引导,这种理念正在影响受惠的每个普通人,并将这种认同感,化为对于这座城市的自豪骄傲。而这份骄傲直接带来的,是守护的实际行动。李竹芸说:“亲身感受到这样的变化,就会珍惜这样的环境。”起初在世纪公园的水道训练时,只要看到矿泉水瓶,她和队友都会用桨板把它捞起来,“如今已很少看到了”。

去有风的地方露营取景地(露营飞盘路冲咖啡音乐剧)(2)

李竹芸在比赛前于苏州河“试划”(受访者供图)

同样令她颇有感触的,还有“一江一河”沿岸历史人文资源也在被激活、唤醒。170多年前,“一江一河”开始商船云集、工厂林立,是上海工业风云纵横的舞台;如今黄浦江沿线45公里、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的相继贯通开放,使得“一江一河”成为普通市民的“公共会客厅”:庞大厂房化身知名品牌咖啡店、码头粮仓成为艺术空间、高耸烟囱变作美术馆——沿线“可阅读”的历史建筑带来“打卡”的吸引力;而另一边,继黄浦江沿线50多处水岸驿站串起市民休闲“水岸项链”之后,苏州河中心城段漫步道也全线贯通——滨水公共空间为滑板、攀岩、飞盘、露营等户外休闲活动提供大量物理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一座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心灵栖息之地。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认为,“一江一河”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华丽转身,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向生活化、融合化、便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背后,是城市治理者与普通市民对于“文化”理解的“同向而行”——“不再只是逛一家美术馆、看一场文艺演出,而是更加宽泛、融合,可感可知的生活本身。”

去有风的地方露营取景地(露营飞盘路冲咖啡音乐剧)(3)

李竹芸所在俱乐部在淀山湖训练(受访者供图)

如果把“一江一河”看作是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天际线”,那么散落在“家门口的好去处”则是细密织就15分钟生活圈的人文“经纬网”。去年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10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这之中,既有“武康大楼源点广场”这样的资深顶流,也有沪东“来客厅”这样与在地“船”文化紧密关联的潜力新星。花建认为,上海为公共空间持续注入人文内涵的过程,正是将过去凝练为故事、抽象成符号的文化,再度还原成立体的场景式体验。不管是举着一根武康大楼雪糕拍照打卡,还是在“家门口”公益天地里亲手制作“饮水机”模拟极地科考,都是通过调动全身心的沉浸式感受,让生活氤氲人文气息,让城市浸润诗情暖意。

咖啡与音乐共“香”,新兴产业勾连生活消费与人文情怀

上海在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持续打造,带来融入身边、浸润日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也紧紧把握新世代的文化消费需求,通过对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和纵深发展,形成“近悦远来”的文化氛围,也拉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微笑曲线”。

就拿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来说,在全领域潜心创作的同时,更是瞄定重点赛道发力——演艺大世界张起的音乐剧大旗,不仅让全国青年观众心向往之,更吸引来不少海外艺术家助力。

过去一个月间,韩国导演吴世爀的足迹几乎没离开过演艺大世界这1.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住在上海国际饭店、吃在黄河路;白天在上海大剧院排练、晚上去亚洲大厦观摩国内同行新作……吴世爀向记者感慨,有历史积淀的国际饭店给了他不少创作灵感;而亚洲大厦这一上海独有的音乐剧经营模式令他有了产业创新上的思考;上海90后、00后观众热烈的观剧氛围,则令他收获满满的事业成就感。在他看来,上海之所以能快速跃升为亚洲瞩目的音乐剧之都,离不开城市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包容和扶持,从而萌发出大量全新形态。也正因如此,他不甘只做参与引进项目的“使者”;更希望成为深度参与这场变革发展的“弄潮儿”,计划与上海艺术家共同孵化属于上海的原创项目。

去有风的地方露营取景地(露营飞盘路冲咖啡音乐剧)(4)

话剧中心门口的流动咖啡车,已成为一道安福路的文艺新风景线

而对于咖啡文化的培植,则是上海对于市民消费取向的一种“顺势而为”。散落在城市街角巷弄的8000多家咖啡馆,借由“上海咖啡文化周”形成文化合力强势亮相,从而成为烙印人们心中的城市文化超级IP。反过来,“文化”二字也在推动行业间的融合探索,不管是配合演出剧目定期研发主题咖啡新品的上海大剧院咖啡室,还是停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厦门口的流动咖啡车“Warming”,“演艺 咖啡”正是将生活消费与人文情怀勾连,书写城市软实力的活力一笔。

对此,符湘林感慨,对于现代人而言,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消费形式,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来源本身。上海不断加大投入、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既是满足老百姓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大力提升了城市软实力。而这份城市软实力,终将汇聚成无数“爱上海的理由”,让这座城真正成为人们的心安之所、奋斗热土。

作者:黄启哲

摄影:叶辰亮

编辑:范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