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随礼来促进社交,古往今来都有。

孟子说:“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如果有送礼的正当理由,并且在规则之内,孔子也会接受。

有一个打渔的人,家里的鱼吃不完,就送给了孔子,孔子高兴地收下,用来祭祀;一个节俭的人,用瓦罐做了饭,送给孔子尝一尝,孔子说“味道很好”。

通过随礼,体现了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还弘扬了社会风气,孔子的做法,可谓是高明。

年轻时,我们经常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对于一些老规矩,也爱理不理。

当我们退休了,变成了老人,回头看自己的社交圈,就会明白,很“随礼”多坑,踩过了,才知道深浅。

退休了是不是老了 退休后才能看清(1)

01

“送出去的礼,还能回来”: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在我们的脑海里,可谓是根深蒂固了。

小时候,我们去走亲戚。亲戚会给一个红包,表达祝福,也算是压岁钱。

父母却告诉我们,这些红包,其实是自家的。认真琢磨,我们就明白了,亲戚给我们红包,父母也给亲戚的孩子红包,只不过是做了一笔交易。

从小就被灌输了“礼尚往来”的规则,因此我们就认为“送礼多,收礼也多”。

比方说,弟弟家办乔迁宴,你送礼一万块钱。过了几年,你买了新房子,弟弟也会给你一万块钱。不存在亏本的事情。

当你退休了,再看送出去的礼,有很多的礼,是回不来的。

有的同事,退休之后,回老家去了,很难再出现在工作的城市;有的同事,更换了联系方式,或者跳槽去了其他单位,慢慢就和你断交了。

有的亲戚朋友,也去了外地工作,慢慢疏远了。

当你有喜事的时候,请亲戚朋友、老同事一起凑热闹,有一部分人无法联系,有一部分人联系上了,人也不来,礼也不见。

你送给晚辈的礼,过了若干年之后,晚辈长大了,也不一定会回敬给你。

眼巴巴地等待回礼,也许你会很失望。不如给自己一个安慰,吃亏是福。尤其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不管送多少礼物,都不要计较,当成是帮忙。

退休了是不是老了 退休后才能看清(2)

02

“随礼多,就是客气”:对方不一定会领情。

我在某单位上班时,上司家接二连三有红白喜事。

父母过世、孩子上大学、乔迁等。

按照当地的标准,每次随礼是两百。但是有很多同事,随礼四百,甚至更多。很明显,随礼也存在“讨好、突出自己”的想法。

在同事的暗示下,我给上司的礼金,也提升到了四百。

接着,有同事的父亲过生日,再看大家的随礼数,就打折扣了。有的人随礼一百,仅仅是为了“不驳面子”。

当我离开某单位之后,为母亲做了一次寿宴。我认为,上司会根据我随礼的数额来送礼。但情况并非如此,上司只是随礼一百。

想起一句扎心的话:“做人,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他人心中的位置。”

你对别人客气一点,不等于会得到别人的青睐。甚至有很多人,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一些人,被你惯坏了。

当你退休之后,和任何人交往,不存在利益交换的关系了。随礼的数量和频率,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也许,因为无用,所以无情。

最可悲的是,有的“随礼”,马屁拍在大腿上。比方说,明朝富豪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了城墙,大功一件。但是他说“还要帮忙犒劳三军”,让朱元璋很没面子。最后沈万三被发配云南。

职场上的社交,不能以随礼多少来衡量,而是用工作业绩来体现。上司提拔了你,不要请他吃饭、送很多礼物,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不负众望。

退休了是不是老了 退休后才能看清(3)

03

“匿名随礼,表示大度”:可能会引起误会和猜忌。

历史学家 托·富勒说过:“慷慨的人从不因为别人送礼而去报答。”

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也会体现在随礼的过程中。当你遇到穷苦的亲戚朋友时,会悄悄留下一个红包,也不写名字。你希望对方不要记住自己,也不要回礼。

在一些喜宴上,也会收到一些没有写名字的礼物或者礼金。

“到底是谁送的礼呢?”这样的疑问,一旦冒出来,就会引导一个人,去把事情搞清楚。毕竟,谁都不愿意欠人情债。

在一些电影里,还会看到某个厉害的人,收到神秘大礼,不会高兴,而是警惕起来,认为其中有诈。并且,其感觉往往是对的。

电影里的画面,和生活里的事情,有很多类似之处。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

匿名的随礼方式,并不可取,弄不好会导致别人的家庭矛盾。

比方说,一对夫妻结婚,收到一个大红包。丈夫认为是妻子的“前任”送的,妻子百般抵赖,事情就无法收场了。

清清白白做人,开开心心送礼。如果是特别的礼物,要主动说清楚,避免各种误解。

退休了是不是老了 退休后才能看清(4)

04

避坑指南。

冬天,才看清松柏的青翠;退休,才看清人情的凉薄。

在礼尚往来时,我们要做到三点:其一,不期待礼物对等,允许自己亏本,也接受亲人的大礼;其二,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送礼,不增加家庭负担;其三,无功不受禄,凡事要说清楚,强化沟通,别滋长“陋习”。

随礼是增加情感、活跃气氛的方法,千万不要变成了操控人情的工具。

愿你我,简单生活,不困于情。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