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秋,未满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1)

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下了七绝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2)

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

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奇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之才!”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叹赏。

毛泽东写的《宋襄公论》的作文,因是用“康(有为)梁(启超)体"作的,一位教员认为只能给二十分,国文教员谭咏春看了以后却拍案叫绝:“毛润芝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志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呀!康梁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好,好得很!”他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个105分,挥毫圈点后,还在文章后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

由于毛泽东好学不倦,善于钻研,克己宽人,治学严谨,言行一致, 作风谦逊和有远大抱负;同时他富有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和非凡的胆识与机智,有一种特殊的领导和创造才能,具备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吸引力量,先生们以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3)

毛泽东在师求学,以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异成绩和出众的才华,赢得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青睐。当时,同学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是世界历史上德意志建国时期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又很会打仗的将军。同学们送他这个外号,虽是因为他姓毛,但主要是推崇他为一个“志向非凡与众不同”的奇特之人。

1917年6月,一师开展一场有趣的“人物互选”活动。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4)

“人物互选”是根据师校章规定而开展的一 项群众性活动。目的是考察学生学业与操行,促进学生向上,培养选拔人才。其选举范围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大部分。其中德育又分敦品、自治、好学、克俭、俭朴、服务等项;智育又有文学、科学、美感、职业、才具、言语等项;体育又分胆识、卫生、体操、国技、竞技等项。其具体作法是,每人投三票,每票限举一人,被选者不以本班为限;投票用双记名法,被选人写在上端之右,选举人写在下端之左,选举人应按规定的标准,将被选人的考评事实详注票内。

这次选举结果,全校11班,400余人参加,当选者34人,其中毛泽东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六项中当选。即“敦品”11 票,“自治”5票,“文学”9票,"言语"12票,“才具"6票,“胆识”6票,共49票,为全校之冠。在当选的人中,德、智、体三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仅一人。“敦品”项目得票者4人,他得的票数最多。“才具”和“言语”两项有票者,除他外各只有1人;而“胆识”一项的选票,则为他所独具。他得票的这六项具体内容是:敦品为“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自治为“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文学为“长于国文词章”;言语为“长于演讲、论辩应对”;才具为“应变有方,办事精细”;胆识为“冒险进取,警备非常。”这次“人物互选”,是对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一次最好的群众性鉴定。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5)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6)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7)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8)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9)

春来我要不开口(春来我不先开口)(10)

毛泽东以自己敏锐激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不凡的胆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超群的才智,夺得了这次选举的第一名,成为全校师生所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参阅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求学的志向是改造社会,探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他在东山小学读书时,借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爱不释手,很快读完了它他对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等人的传记尤感兴趣,钦佩他们的历史功绩。不久,他对同学萧子升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一些人物,我们每个国民都应当努力。他还为自己起了个“子任”笔名,意思是决心把救国教民作为自己的崇高责任。而有不少同学知道毛泽东有三个不谈:不谈身边琐事,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他后来对斯诺说:“在这个年龄的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的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西行漫记》)。

毛泽东奋发踔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1917年8月38日,他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说:“此志也容易立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他又在读书笔记中写道:“立一理想,此后 一言动皆期合此理想。”他明智地认识到:“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之事情;就他面言,今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难,徒以肤末之见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以榑栌之材,欲为栋梁之任,其胸中茫然无有,徒欲学古代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世之具,此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致黎锦熙的信》)他把实现理想与社会的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认为这犹如腕之于全身,“彼仁人者,以天下万世为身,而以一身一家为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研究〉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