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陵湘

每到中秋忆相思(我把秋思寄当年)(1)

今夜明月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也许这句古诗与本文所述不是很贴切,可我还是想借用它,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初中毕业那年,我下放在一个山区茶场,因为茶场正处于开垦期,一下就去了近千名知识青年。茶场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特别是知青们每天起早贪黑开垦荒山丘岭,劳动强度大,配给的粮食不足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吃不饱让知青们满腹牢骚,“人是铁,饭是钢。”不解决好肚子问题势必军心涣散,知青们年轻气盛,弄不好打起背包就回家。

每到中秋忆相思(我把秋思寄当年)(2)

于是,场部决定成立一个水稻连,去相隔五、六里地的五七农场借田种稻谷,解决知青缺粮问题,我被抽调到了水稻连。由于水稻连是仓促中组建的,既无住处,又缺钱,困难重重。

但季节不等人,春播在即,匆匆上马的水稻连百十个知青被分做两拨。一拨散居在附近的农民家里,另一拨则寄宿在农场的一个仓库里。住宿虽然简陋,但好歹能遮风避雨,可吃却成了大问题。

因为茶场是新建的刚刚起步,家底薄,根本无力给我们水稻连在后勤上些许帮助。正应了那句俗话“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水稻连两手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本上我们每餐吃的都是蔬菜淡饭,几乎与肉食无缘。

特别是酱萝卜成了主打菜,酱菜伴饭餐餐有,吃得人作呕。气得知青经常摔碗骂娘,因为我们开的是集体伙食,可怜炊事班无端成了出气筒。

每到中秋忆相思(我把秋思寄当年)(3)

借给我们田种的五七农场,是一个商业系统干部下放劳动锻练的农场,各种条件和我们相比有天壤之别。他们三餐正常,早有面点,中晚有荤,而我们则餐餐忆苦思甜。五七农场也有20来个知识青年,是系统内部的子弟,姑娘们较多。

也许是缘份吧,或者是女性生来心慈。其中有位身材瘦小的姑娘经常买些油条包子送给我,有时还端给我一份荤菜,开始我还不好意思接受,后来因为嘴馋经不住“诱惑”也就愧受了。

每到中秋忆相思(我把秋思寄当年)(4)

转眼到了中秋节,水稻连因人手少,田间管理任务重,又是半军事化性质,知青们都不准请假回家。这是我们离开家过的第一个中秋节,那时年龄还小,都只有十六、七岁很想回家团聚。可身不由已,有家难归。

中秋节那天连里改善生活,就两菜,一素一荤。而五七农场则大会餐,七八个大菜,有酒有肉,还每人发了两个月饼。那年头物资匮乏,月饼很金贵,市面上难买到,我们知青连穷得叮当响,想吃月饼只能是奢望。看到农场的优越待遇,我们所有的知青无不有种悲凉的失落感。

每到中秋忆相思(我把秋思寄当年)(5)

十五的夜晚,星光闪烁,月如银盘。往年的今夜,我早已和母亲弟妹们高高兴兴边吃月饼边赏月了。可此刻我只能独自坐在屋前孤寂的古樟下,眼含欲滴的泪水。呆呆地望着家的方向,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就在这时,透过朦胧的双眼,一个瘦小的身影来到我的跟前,我看清了是那个小姑娘。她边笑边从衣兜里掏出一样东西递给我,细声说道:“想家了吧,来,对着月亮吃个月饼,就好像和家人团圆了。”

闻着月饼诱人的香味,我说:“你就发两个月饼,留着自己吃吧。”

她急忙道:“我刚才和姐妹们已对着月亮吃了,和爸妈团圆啦……”

或许是她怕我不接受她的月饼,甚或是她害羞,话没说完她就跑了,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我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

每到中秋忆相思(我把秋思寄当年)(6)

那年秋收过后,我们水稻连撤销建制回到了茶场,不久我也招工走了。接着我又入伍从军,从此再没见过小姑娘。几十年过去了,我曾多方打探过她的消息,杳无音信。

多年前,我去过一趟她当年下放时家居小城。我想去感谢当年她赠予我的那个甜甜香香的月饼,哦,不,应该是一份珍贵的情谊。但时过境迁,已无人知道她的下落,叹息中我无功而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那以后,每逢中秋佳节,望着皎洁的月亮,便会勾起我对那年中秋夜的无穷思念……

每到中秋忆相思(我把秋思寄当年)(7)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2022.09.03

编辑:王颖《白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