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百年讲坛走出来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去年看完《百鸟朝凤》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那个午后。

《百鸟朝凤》讲了一个足够热血也足够悲凉的故事,彼时所思考得到的无非就是传统文化遭到现代化的冲击该何去何从。

时隔一年,坐在周家班《中国元气》演出的观众席,我终于意识到,因这“民间音乐艺术”所生发出来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哭调(百鸟朝凤后的又一针唢呐强心剂)(1)

唢呐是属于中原的,黄色的厚重的土地,奔流的雄浑的黄河水,明亮的热烈的日头,都随着第一声嘹亮的唢呐,冲入我们的脑海。

台上“周家班”的乐手们,坦荡、粗犷、技艺精湛、合作默契……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周家班”在大家的努力下,目前拥有了周姓直系乐手100余人,外姓徒众更是多达上千人,已然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他们活跃在安徽、苏北、鲁南等地,还出访欧美日韩及台湾等地演出,甚至登上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华人新春演奏会,还被选入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家班”来自安徽灵璧,以唢呐为主打乐器,并加入了笙、管、笛、鼓、镲、铙钹、云锣等各种最具中国风格、乡土气息的民间吹打乐器,演奏内容包括婚嫁寿诞之喜庆祝福类、祭祀庙会之民俗生活类、政事丧葬之重要典仪类、应景即兴之民间表演类,一般8人成一班,进行表演。

但最重要的,或者说我今天因周家班《中国元气》所生发出来的,远远不只是他们带着中华本土文化走得多远,也不只是被冠以什么样的名号,亦不是简简单单的“我们该如何面对现代背景之下的传统文化”这样难以得出结论又会心一击的问题。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哭调(百鸟朝凤后的又一针唢呐强心剂)(2)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曲一曲或热烈或悲凉的唢呐艺术里,我们所留存下的,文化里的基因是什么?

“礼失而求诸野”,如果成文的,系统的“礼”已经寻不到了,就到民间去寻。周家班,这个传承了七代的“唢呐家族”,就是这样从“野”里走出来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礼乐从未分离。唢呐班子们通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合里?婚姻,死亡;相逢,离别;

红白喜事——人生之大事。

热闹还是悲伤,礼节,程序,都体现着一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死观,为何而生,何以面死。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哭调(百鸟朝凤后的又一针唢呐强心剂)(3)

《庆贺令》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赞颂,对于喜庆之事发自内心的喜悦;《大悲调》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以及对生的肯定和热烈,正如班主周本鸣介绍的,“从生者的角度告诉逝者“我们会好好生活””。

这就是独属于中国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这种文化符号之下的生活态度,这种外在的呈现于内化的价值,使得“周家班”的演奏成为了具有“中国灵魂”的演奏。

所以啊,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新时代,若想复兴传统文化,我们追寻的不只只是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内化于其中的民族的价值与态度。在我看来,周家班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守住了我们血脉里汩汩流动的原生文化,从而使这样一个生活的缩影在今时今日得以保存。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哭调(百鸟朝凤后的又一针唢呐强心剂)(4)

周家班,传承的不是技艺,是记忆。

是高亢之后的刹然寂静里,我们寻回的初心。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哭调(百鸟朝凤后的又一针唢呐强心剂)(5)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 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到现在,已传承家族七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目前, 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周家班《中国元气》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2017年6月10日

演出地点:北京·北大百年讲堂


光束戏剧 剧场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视频及文章请关注

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光束戏剧

文章及视频转载 请标注:光束戏剧及原创作者

如果你喜欢

请关注我^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