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何时创作(每日鉴赏清平乐)(1)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1。不到长城非好汉2,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4?

题注:

*这首词作于1935年10月,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毛泽东在1935年9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何时创作(每日鉴赏清平乐)(2)

注释:

1.望断南飞雁:化用唐王维《寄荆州张丞相》诗:“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望断,犹目尽,放眼远望,望到看不见。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本句蕴含作者思念和关怀南方革命根据地红军和人民的深情。

2.长城:六盘山附近遗存的古长城。这里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3.漫卷:随风翻卷。

4.苍龙:古代传说中一种凶神恶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赏析: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南部,先占领通渭县城,继而又突破了西(安)兰(州)公路封锁线。北上抗日的目的地胜利在望。而蒋介石亲自出任所谓“西北剿匪总司令”,调兵遣将,妄图阻止红军继续北上。10月7日,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红军与敌骑兵七师之一部遭遇,大获全胜。当天下午,红军便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即作于此后。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开篇从登上六盘山所见景物写起。这两句大意是说:在这天高气清、淡云飘空的秋天,诗人登上六盘山的峰顶,深情而久久地凝望着南飞的大雁,直到雁群消失在远天的尽头。犹如一幅高原秋景图,把作者带进了一个寥廓而明丽的艺术境界。这里借景抒情,既是深秋景物的写实,也抒发了诗人长征以来战胜千山万水,胜利在望时喜悦舒畅的心情。在广阔而深远的景象中,我们不仅仰望到作者立于高山之巅目送飞鸿的高大身影,更感受到他博大的胸襟和气魄。长征万里,关山阻隔,大雁可凭双翅飞翔而过;红军则是历尽了艰难险阻,靠着一双铁脚板走过来的!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指长征的目的地。这两句大意是说:屈指一算,长征艰难的行程已走过两万余里了。不到达目的地就不是英雄好汉。如果说前两句所抒之情绵邈而深沉,这里诗人笔锋一振,则一变而为豪迈坚定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气壮山河的诗句,是对红军英雄气概、革命豪情的赞歌,是红军长征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不可动摇的铮铮誓言,是鼓舞红军将士去夺取长征最后胜利的进军号角。随着历史的发展,诗句本身的意义不再局限于长征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变成鼓舞人们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的精神武器。

“屈指行程二万”这一句是诗人登上六盘山之后,对长征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的概括与深情的回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红军,二万里艰难的行程都胜利地走过来了,余下这点儿路程,更不在话下了。回顾中充满了无限豪情和必胜的坚定信念。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在“行程二万”前面巧妙地冠以“屈指”二字,一个细微的动作,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广阔胸襟和豪迈气度。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如果说上阕是由远景兴起对长征以来的深情回顾,下阕则就是近景引出对长征前景的展望了。鲜艳的革命红旗在高高的六盘山上迎风招展,自然使人联想到这面火红的战旗,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它是革命胜利的象征,也是诗人及广大红军将士兴奋喜悦心情的艺术再现。红旗在诗人的笔下,是胜利的象征,今天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明天也必将在全中国胜利飘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长绳子。“苍龙”,凶神恶煞。长缨在手,苍龙被缚定然无疑,结尾两句,诗人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长征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会开始。这是全词的主旨,也是全词的高潮,曲笔为用,婉而有致,意味深长地表达了革命人民要战胜一切敌人的雄心和壮志。这首词在当时,曾鼓励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奋然前行,在今天新的形势下,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P136—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