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_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北宋名臣。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称誉为“包公”,“包青天”等。包拯的形象被后来民间不断的演绎,被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的塑造,衍生出许多轶事传说,有小说巜包公案》,巜三侠五义》,戏曲《陈州粜米》,《铡美案》等,大量的作品问世。在民间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据传说,有一次,他带着包兴,王朝,马汉,微服私访,了解到这么一桩奇案:

有一位姓徐的员外,夫妻二人年过半佰,膝下只有一个十八岁的儿子。不久之前,夫妻俩为儿子娶了媳妇。新娘子不仅漂亮,而且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全家人十分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新郎读书很勤奋日夜攻书,便故意出一对联考他,以试探他的才学。上联是:

点灯登阁各攻书。

这是一个连环对。“登”与“燈”,“各”与“阁”既音相同,前者又是后者的偏旁,而且“点”与“灯”声母也相同。要对出下联,必须符合这一要求,亲娘子开玩笑说:“对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啊”。偏偏新郎书生意气太重,一时答不出来,竟赌气到学堂里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新郎愁眉不展,便问是何缘故,新郎说:“我正在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觉到很奇怪,说:“我昨夜在学堂里睡觉,并没有回来,怎么对上了呢”?新娘子一听,目瞪口呆,知道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了,当地官府硬将书生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怎经得起糊涂县官的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判决秋后问斩。徐员外夫人闻讯,也投河自尽。搞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到这个案件后,觉得其中必有文章,当晚就留宿在徐员外家。他认为要破此案,必须要对出这个对子来。对子是什么?新娘子已死,无从知道。因此他要把它思考出来。夜深了,他还在后院中来回踱步。走得腿都发酸了,索性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坐在梧桐树旁,对月凝思。想着,对子终于被他想出来了。

天亮之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張榜,上写要在本县考取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榜贴出去后,书生纷纷前来应考,谁知包公什么也不考,只出一个“点灯登阁各攻书”的对子给书生对。许多书生无法对上,只得怏怏而退。这时又来了

包青天破案集锦(包青天巧对破案)(1)

包青天破案集锦(包青天巧对破案)(2)

包青天破案集锦(包青天巧对破案)(3)

一个书生,年纪不到二十岁,长得眉清目秀,还算英俊。见到考题后,眼睛象老鼠一样转了几转,托着腮假装思索一会儿,就对出了下联道:

移椅倚桐同赏月。

众书生一遍叫好,都道:“绝对”!包公一听与自己想的一字不差,这下联中的“倚”与“椅”同偏旁,“同”是“桐”的偏旁,读音都一样,而且“移”与“椅”声母也相同,正好符合上联的要求。书生见包公点了点头,便得意洋洋地问:“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包公惊堂木一拍,大声吼道:“王朝,马汉,给我把那书生捆绑起来”。接着对那书生说道:“小畜生,你知罪吗?”这时那书生如梦初醒,磕头如捣蒜,连声说道:“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包公吼道:“如实招来”。书生到此,只好从实招来。

原来,那晚新郎赌气跑到学堂里去,便将新娘考他对对联的事向学友说了。那书生比较聪明,灵机一动,便乘夜晚比较阴暗潜往新郎家应对,新娘子暗中不辨真伪,以致酿成悲剧。幸得包公思得巧对,终于破了这个奇案。还新郎一个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