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21年新春钟声悠扬,新年贺词伟人“新年将至,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的结束祝语,让我辈对即将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充满希冀与憧憬;让取得“战疫、战贫、战洪”重大胜利的普罗大众情不自禁地为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欢呼与喝彩。

与此同时,那份因寒而浓年味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年味文化气息浓(又逢年味渐浓时)(1)

(图片来源网络)

春节,是中华民族儿女心中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也成了万千炎黄子孙心中近似于宗教般的虔诚信念。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们会无奈地发现,自己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曾几何时,本该同饮朝露,共眠暮霞的血脉亲情,在社会深度变革的冲击下,变得极为零散和脆弱,平时四散天涯的亲情靠着“过年”这个神奇的习俗,居然会在春节七天长假中再次凝聚。虽说当今的工业化城镇化进展迅速,但说到底中国的社会基础还是农耕社会,即便你我已经被城市驯化多年,但你我依然难忘那方故土,毕竟谁也不会轻易忘记自己的来路。为此,每年旧历岁尾,亿万国人便会如那迁徙的候鸟,手拎肩扛,跋山涉水,往乡野聚集。

因为那乡野深处的小村口,始终飘荡着那缕自己魂牵梦萦的如烟乡愁,驻有年迈父母翘首盼儿女归的深情守望。

毕竟,家,是你我生命诞生的地方,是一个家庭血脉延展的源头,也是凡间善男信女们安身立命的港湾。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的一生都各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年味文化气息浓(又逢年味渐浓时)(2)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你会悄然发现,在岁月的熏燎下,使得村中的那几间祖屋愈显沧桑;飘摇的风雨里,父辈们的身影也愈发单薄。不同的生活境遇,塑造出迥异的人生感受,但是春节期间,无论是堂皇富丽的楼房别墅,还是昏暗破旧的砖瓦老屋,几乎都会上演着同一幕热闹而温馨的人间话剧:几代同堂围桌而坐,诉说着打拼的苦乐,倾诉着彼此的思念,喧嚣灶台边那旺旺灶火,映红了父辈因儿女平安归来而逐开的笑脸。八方桌上堆满了老人精心烹饪的菜肴,那层层叠叠的碗碟里盛满的是中国式的人生,也折射出“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千年伦理。

想来,旅外儿女们的一句,爸妈,我回来了;爸妈,过年好!便会成为世上最能体现孝敬之心的语言,这份温馨足以在瞬间抚平父辈们经年的心中嗔怨。此刻,父母如沟似壑的年纹里盈满的是幸福和满足。

或许父辈们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就是如此简单与清浅,儿女们在外赚多少钱不重要,平安就好;当多大官也不重要,知道归来就行。

年味文化气息浓(又逢年味渐浓时)(3)

(郑国福摄)

作为一名有着28年军龄的老兵,因军务在身,以往每年春节与亲人都是聚少离多。随着自己对生活感悟不断加深,对生命中最为厚重的血缘亲情地理解也愈发明晰。如对生身父母,知道这是一份不可复制的纯消耗性情感,过一天就少一天。都说,父母在,家尚有来路,父母离,家就只剩归途。自己作为儿子与父亲双重身份的一位普通男子,该如何给予年迈的父母更多的亲情慰藉与关怀,这是一份常驻的心愁。现实中,只有凭着本能的良知,力所能及地做好孝敬父母的本份。

2021年的春节,因全国多地散发的新冠疫情,使得炎黄儿女“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的这份心传充满了不确定。为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全国各地都提倡就地过年,号召人民为助力疫情防控奉献各自绵薄之力。从去年开始,因为转业而解卸征鞍、回归家庭。与父母同城而居的便利,即便面对严峻疫情,仍可省去众多打拼在外儿女此刻“回与不回”的纠结与犹豫。这不能不说,是生活一份莫大的恩赐。

办公楼窗外毗邻的那江清水阳光下微泛金波,远方暮光里的原野,山青水瘦,苍茫寥阔,目及之处,盛景祥和。透过薄凉的岁月,我仿佛能看到那幅欢欣而来桃红李乱的清萌春意。

这就是当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忧愁焦虑,有幸福满足,更有激情与希望,像极了远方日暮乡关处,许多父亲手下的那桌家宴,油盐酱醋,酸甜苦辣,恰如人生百味,冷暖自知。

年味文化气息浓(又逢年味渐浓时)(4)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