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鲸坤。来自深远辽阔的文史哲深海域,努力游荡在坚实的大地上。

导言

“人间深情”系列之一,介绍茨威格著名历史随笔集《人类群星闪耀时》。

该历史随笔集共十四篇,完成于1912年至1940年间,勾画了人类数千年以降,人性之光高能闪耀的十四个瞬间。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又有文学家的渲染,充满戏剧张力与诗意,浸润了茨威格式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光芒。本文特别地将从悲剧英雄的死亡与不朽之角度切入讲述。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1)

人类群星闪耀时

一、作家其人与创作背景

斯蒂芬·茨威格是20世纪上半叶用德语写作的世界级文学家,作品丰富,涉及小说、传记、诗歌、戏剧等。同时,也是一名极具国际视野的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曾为欧洲、人类的自由与和平事业奋斗疾呼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2)

斯蒂芬·茨威格

1881年,他出生于奥地利犹太富商家庭,1904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生活安定富足,丰裕和谐,充满了高雅的文艺气息。20世纪第一个十年后,他经历了欧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灾难与动荡,先后流亡英国、美国,1942年客居巴西时,在对世界和平的幻灭绝望中,与妻子携手自尽。巴西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哀荣殊厚。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3)

茨威格与夫人在巴西寓所双双自尽

二十世纪20~30年代,茨威格在战争的无尽阴霾与浩劫流亡中,笔耕不辍、创作不懈,用文学家的目光与诗人的赤诚之心,直面记录了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史上那一段惨痛黑暗的时期。

他的代表作包括描写女性爱情心理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0)、《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7)、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1939),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1942),与自传体小说《昨日的世界》。除小说外,他最负盛名的应属传记作品,如《三大师》(1920)、《罗曼·罗兰》(1920)及《三作家》(1928),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4)

姜乙译本《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与诗意笔法写就的历史人物特写《人类群星闪耀时》,共十四篇,完成于1912年至1940年间,勾画了人类数千年以降,人性之光高能闪耀的十四个瞬间。这十四篇历史特写,或称历史随笔,是一幅幅袖珍的历史人物肖像,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又有文学家的渲染,篇幅很短,节奏紧凑,情绪充沛,扣人心弦,充满戏剧张力与诗意,浸润了茨威格式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光芒,自问世来便深受读者的喜爱。

二、十四幅历史人物肖像

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茨威格选了哪十四个人物?

“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匪徒兼英雄巴尔博亚;

攻陷千年拜占庭、暴虐凶狠的穆罕默德二世

创作不朽音乐作品《弥赛亚》的亨德尔,于一夜之间写下《马赛曲》的鲁日

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还有,因部下格鲁希的平庸,遭遇滑铁卢的拿破仑

远征南极而壮烈牺牲的斯科特上校

为联通欧洲与美洲大陆,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菲尔德

发现美国加州的金子,引发全球淘金热的苏特尔

当然,还有为了自由的共和国,甘愿献上头颅的西塞罗

为投身革命取道敌对国潜返俄国的列宁

想要缔造真正的世界和平,却梦碎巴黎和会的威尔逊。”

这十四个人,时间跨度两千余年,主题涵盖航海、战争、艺术、文学、科技、远征、政治等方方面面。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十四幅小小的历史画像确实微不足道,但正如作者本人在序言中说,这些关键的时刻与充满戏剧性的事件,能决定和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能影响几百代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具有超越时间的意义

“我把它们称为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因为在这个人类难以企及、不朽的时间黑夜里,它们宛若星辰,刺破了黑暗,放射出永恒的光芒!”

  1. 亨德尔与鲁日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5)

写弥赛亚清唱剧的亨德尔

茨威格称,“历史”这位真正的诗人与剧作家,酝酿了无数无谓的光阴,不早不晚,赋予他们那丰富而特殊的一刻,有时是一天,有时是一小时,有时甚至只是一分钟,一秒钟!亨德尔在碰到《弥赛亚》诗稿的那一瞬间,得到神的眷顾与恩惠,天都好像打开了,上帝直接把灵感与音乐倾泻而下。

鲁日亦然,虽然只做了一夜的天才,但那是怎样的一晚,连他自己都预料不到,命运借助他的双手流淌而出的《马赛曲》,将在法国大地上激起多少热血,又夺走多少生命。

  1. 菲尔德与巴尔博亚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6)

大西洋电缆之父菲尔德

他写想要在大西洋底铺设电缆的菲尔德,数年间三十一次横渡大西洋,往返于欧洲、美洲,游说社会各界共同完成这伟大的壮举,因为技术的原因,他多次失败,遭遇质疑。其中一次功亏一篑,令他从万人追捧倏忽成为万人唾骂的对象。所幸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个中滋味,悲喜万千,读来无限唏嘘。当菲尔德决定要铺设电缆时,作者称赞说:

“这新的、能创造奇迹的电的力量由此和生命中最强大的动力元素——人类的意志结合了起来。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一个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

不仅仅是菲尔德,连那位亡命之徒、反叛者巴尔博亚,茨威格都投去赞许的目光,他说: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在人类居住的世界尽头,对于他而言只有一种逃亡的形式,那就是逃遁到宏伟壮丽、不朽的事业中去。”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7)

巴尔博亚,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

茨威格借助诗意与戏剧性的描述、富有哲理与深度的评点,高度认可并赞扬了人类勇猛向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与生命力,与命运抗争,与环境抗争,不断地自我超越。茨威格语言的魅力着实令人惊叹,带领读者一览人类世界难得一见、雄伟瑰丽的风景。读者在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中,身临其境,一次次感受到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冲击。

宇宙浩瀚,洪荒莽莽,人类从古至今从未停歇的渴望与行动,勇气与毅力,铸就了脆弱的不朽,黑暗永远无法吞噬的烈焰光明。

三、悲剧英雄的死亡与不朽

《人类群星闪耀时》全书的关键词,还有英雄、悲剧与死亡。笔者最感兴趣也最感动的是茨威格笔下英雄的悲剧性,对伟大与不朽的事业的坚毅执着(即便最终是失败),对暴力与黑暗的抨击,对自由与尊严的捍卫,以及他们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时,展现出来的无畏、平静与安然

  1. 矛盾的悲剧作家

不得不说,茨威格是一个天才的“悲剧作家”,他的作品中,即便如《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样的历史随笔,都充斥了一种悲壮的戏剧风格。这种风格,与作家本人敏感温柔的个性有关,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历史进行个人化反思的结果,以及深切悲悯的体现。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8)

圣索菲亚大教堂

他喜欢描写悲壮的场面,如拜占庭将要被攻陷前,一群将要死亡的人,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庄严肃穆地完成了最后一场弥撒。

他描写斯科特一行五人,在想要成为第一支到达南极的远征队中,如何悲壮地有去无返,在极度酷寒中看着自己的同伴病倒、死去,在绝命日记里写下对人类的爱与呼求。他喜欢描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特定的历史人物,能够超越一己的渺小脆弱,向上向善、向神性蜕化的故事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9)

斯科特上校一行五人,1912年在南极

从茨威格作品中,读者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写儿女情长细腻幽微的个人爱恨,他也写英雄豪杰万世煊赫的丰功伟业;他写古代暴君攻城略地的残忍凶狠,他也写对世界和平自由统一的无限向往。他懦弱、退缩、逃避;又激进、极端、决不妥协。

  1. 抵制暴力与追寻自由

最让笔者感动的应是描写托尔斯泰和西塞罗的篇章。

“欺骗创造欺骗,暴力制造暴力。”

——他在《威尔逊的失败》中写道。

“没有什么道德秩序是可以通过暴力强行建立的,因为,每种暴力都必然会再次孕育新的暴力。一旦你们拿起武器,你们也就创造了新的专制主义。你们这不是在摧毁专制,而是使专制永存。……真正的强大,请您相信我,并不是以暴制暴,而是通过柔和的方式削弱暴力……”

——他在《逃向上帝》中借托尔斯泰之口宣说。

“一个人永远无法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而总是只能捍卫自己内心的自由。”

——他在《西塞罗之死》中感慨。

他写晚年的托尔斯泰,一心用死亡来解决良知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深刻矛盾,那是怎样一种矛盾?托尔斯泰站到了他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了他自己笔下想要反对的阶层的代表,他呼吁和平与爱,却沦为暴力的拥趸;他仍有对世界、对生命拥有爱与热望,却只能用死亡来成全自己心灵的安宁。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10)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一篇《逃向上帝》,是唯一采用戏剧体裁的一篇,用来续完托尔斯泰未完成的戏剧自传《在黑暗中发光》,读者多少能看出,他续的不仅仅是托尔斯泰,也是他自己。此篇与《西塞罗之死》一起,集中反映了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对待战争与暴力、自由与死亡的态度——亦即对暴力坚决的抵制,对自由坚定的捍卫,以及对死亡的坦然承受。

  1. 像西塞罗一样死去

再看他对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位自由捍卫者西塞罗之死的描写,笔者认为是高光之中,最为高光的时刻

“这位筋疲力尽的老人拒绝离开。[这又有什么用呢,]他说,[我已经太累了,逃不了,也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就让我死在这个我曾拯救过的国家吧。]……

武装起来的仆人们立刻围在了轿子周围,做好了抵抗的准备。但西塞罗却命令他们撤退。他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为何还要牺牲那些陌生而年轻的生命呢?这个永远在摇摆、犹豫不定、很少有勇气的人,却在这最后一刻,他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他觉得,作为一名罗马人民,只有在最后的考验中——当他凛然地直面死亡时,才能真正证明自己。仆人们遵从了他的命令,退了回去。现在,他手无寸铁,毫不反抗,将自己白发苍苍的人头交给了行刺者,并从容地说:[我从来就知道,我总有一天会死去。]但行刺者们可不想听哲学道理,而只想拿到军饷。他们没有过多犹豫,那个队长用力一砍,就将这个毫无反抗能力的人击倒在地。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罗马自由的最后一位捍卫者,就这样死了。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内的他,比起以往生命中度过的万千小时,都更英勇、更具男子气概、更果决。”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11)

西塞罗雕像

面对行刺者,坦然无畏地伸出头去的西塞罗,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几欲泪下。那是怎样一种胸怀,怎样一种精神,茨威格在此处捕捉到的闪耀星光,照亮无数读者的心,为无数软弱的灵魂带去勇气。也让大家一窥人类精神圣境的奥秘——那里只有爱,没有恐惧,也没有黑暗,更没有暴力。无限自由的灵魂无限自由地徜徉,光明终将降临,世界和平而统一。耳边仿佛传来《弥赛亚》中那曲《哈利路亚》大合唱——“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将掌权,直到永远!”

最终,茨威格也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人间,他在遗书中写道:

“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在我的精神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这样,我认为最好是及时地和以正当的态度来结束这个生命,结束这个认为精神劳动一向是最纯真的快乐、个人的自由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的生命。”

我们无法揣测,是那些闪耀在人类历史黑暗星空中的悲剧英雄们,他们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安然,对他造成了不可抹灭的影响;还是他自己也成为了笔下曾书写过的悲剧英雄们中的一个,总之,他选择用高贵的死亡来圆满、成全自己的生命。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12)

令人敬畏的浩瀚星空

结语

纯粹和美好的理想,总有落于泥淖之嫌;高远神圣的精神之境,唯有死亡才能为作家插上飞临的翅膀。有人说他的死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抗争,有人说他的死是懦弱,是逃避。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死时的心情。而笔者相信,一个真正思考并描写过生命、死亡与不朽的作家,“认为精神劳动一向是最纯真的快乐、个人的自由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的作家,他清醒而主动地赴死时,应是平静安详,轻松愉快的,虽然那背后浸透了对这个世界与同胞最深的爱,甚或还有熬不过那场战争的黑暗时,发出的一声无奈叹息

茨威格自传式小说《昨日的世界》最后一句是:

“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真正生活过,死亡也不能带走他耀眼的光芒、刺破黑暗的人,即为不朽,即为永恒。

茨威格有关生命的经典语录(人间深情之茨威格)(13)

耀眼的光芒刺破黑暗


鲸坤的话:

我曾是一名热爱古诗文的文科生,十余年来,经历了考上名校、出国留学、在美工作、又重新回国、四处漫游,寻找人生道路的历程。都说当代不孝有三,学文,出国,读博,我几乎也占全了……一年的思索酝酿后,逐渐认清,自己骨子里,只是一个深情之人,放浪形骸,不服管束;孤独之余,又想找人说话。借此宝地,与大家分享这十余年的历练感悟。

我将以“人间深情”为名,写一个图文系列,以我之视角,讲述世间万象。不论诗书影视,途中风景,甚或生活琐碎,点滴人事,我都想把最感动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感与文字,呈现给大家。

茫茫人海中,缘起时你我相遇。一期一会,惟有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