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胡传亮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梁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词彩华美的原因所在如何赏读《长亭送别》曲词,品享爱的绵绵深情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长亭古代诗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长亭古代诗词
海南 胡传亮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梁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词彩华美的原因所在。如何赏读《长亭送别》曲词,品享爱的绵绵深情呢?
一、反复诵读,换位联想,品味人物和作者的感情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长亭送别》关键是抒写一个“别”字。清朝诗人杨芳灿一语中的:“声声是泪《长亭》曲。”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诵读,没有设身处地去理解品味,我们就不可能感受到主人翁浓重的离情别绪,感受到作者无限的同情,更难以感受到作品人本主义的人性美。
比如[四煞]一曲:“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假如我们进入角色,边读边埋怨“老天”,想象自己独登西楼,目睹如血夕阳,也许会顿生“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的悲恨和凄凉,曲词之情美就会油然在心了。
二、寻找词眼,以纲带目,准确把握曲词主旨
古人写作喜爱炼字炼句,它们或寓于景物描写中,似眼睛一样向人暗示;或直接议论抒情,对人一吐为快。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通过林黛玉之口对此称赞道:“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比如[一煞]一曲: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为什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时何迟?
前几句是景色描写,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后一句是议论抒情,词眼是“急”和“迟”二字:通过莺莺对时间感受的变化表现了她对张生依依不舍的感情,是对上面景色描写深层意义的揭示。清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评论说:本折“通篇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都只写此迟急二句也”。可谓抓住了可以举一反三的纲要,抓住了曲词的主旨和鉴赏方法。
三、梳理意象,分析意境,领略情景交融的艺术美
明人王骥德在他的《曲律》中说:“实甫《西厢》,千古绝技,微词奥旨。未易窥测。”大概是说《西厢记》精心选择意象和词语,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方法构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感情抒发得含蓄而又强烈,委婉而又动人。
例如[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蓝天,白云,黄花,红叶,风声,雁影,这一组具有暮秋时节特征的冷色景物被作者摄入笔端,组成了一幅秋景萧瑟凄清的艺术境界,本来就让人感伤。
细细分析,又会发现这几句唱词来自宋朝范仲淹《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和《西厢记诸宫调》的“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作者又重新提炼、组织,创造全新的境界,既更加符合女主人翁的性格和感情,又更加凝练含蓄;而把“尽”字改为“总”字,尤为精妙,让眼前的所见所闻和“黯然消魂者别者也”的千古感叹融为一体,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艺术力量,简直震人心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