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会吃各种各样的美食,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受到身体的信号,到马桶上去放松自我,拉出臭臭的大便可是你知道食物如何变成便便到底需要经历些什么吗?又是如何通过层层关卡升级成便便的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消化道的奥秘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一张图让你看到食物消化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张图让你看到食物消化过程(食物变成便便的过程)

一张图让你看到食物消化过程

每天我们都会吃各种各样的美食,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受到身体的信号,到马桶上去放松自我,拉出臭臭的大便。可是你知道食物如何变成便便到底需要经历些什么吗?又是如何通过层层关卡升级成便便的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消化道的奥秘吧。

人体的消化道

大脑是所有器官的司令,指挥着它们的一切行动。但是所谓英雄难过美食关。当一盘美食放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缴械投降”,立刻发出指令“它看起来很美味,吃它,快吃它”。在司令的指导下,我们的小手会拿起食物,小嘴会主动张开迎接食物。从这一刻起,食物的升级之路就开始了。

第一关是我们的口腔,食物一旦进入就会启动机关,上下牙齿开始不停的碰撞,很快就把食物挤压、粉碎成稀巴烂,还用含有以淀粉酶为主的唾液对它进行消化。不仅如此,口腔还会发出各种“信号”,让胃肠道和肝胆胰等所有器官做好“迎接”准备。当口腔觉得已经蹂躏的差不多时,就会把食物推向咽部,咽部立刻做出反应,封闭气管,打开食管上括约肌,将食物送入食管内。所以在吃东西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否则食物就有可能偏离它的轨道,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呛咳,甚至窒息。

咽部与食管

食管就是连接着第二关卡的隧道,食物在这里过得很是平静。然而暴风雨前的平静不会持续多久,因为食管总长只有25cm。很快就到了食管的末端,胃的入口——贲门。在这里有个“守卫”叫做食管下括约肌,是一高压带,他的职责就是只让进,不让出。如果他不小心失职或者干脆离职时,就会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食管反流病。

随着食管下括约肌的放行,食物来到胃内。对于食物,胃可以说就是一个大BOSS。食物进入胃内,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联合作用下,会感到浑身强烈的烧灼感,瞬间奄奄一息,而且胃的平滑肌运动可不像食管那样温柔,食物在胃的蠕动过程中,不停的被研磨、挤压,虐成渣渣,最后与胃液混合在一起。食物想要快速的通过胃,早些结束这痛苦的折磨。它知道只要过了幽门就是小肠了,但是胃的另一个“守卫”——幽门,不会轻易答应。通过幽门强有力的收缩,食物被打回胃内,继续煎熬。如果饮食不注意,让我们的幽门生了病,就会影响食物的排空,导致胃潴留和幽门梗阻。

在胃内经过5小时的痛苦煎熬,幽门大哥终于同意放行。如果以为接下来的路程会稍微轻松一点,那就大错特错了。殊不知,小肠才是真正的终极大BOSS。利用其特殊的分节运动(每隔一段距离的肠壁环形平滑肌按照节律同时收缩,其余部分舒张。),把食物与其同伴分离。然后用小肠内的消化液(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将其逐个击破,将淀粉、肉类等转化为糖类和蛋白质吸收入人体。同时,胆汁中的胆盐可将脂肪裂成微小颗粒,帮助脂肪的吸收。

在小肠里历经7小时折磨,食物约90%以上的成分在小肠吸收完毕,也就是基本丧命。仅仅剩下一些纤维残渣和少量水分随着小肠蠕动进入大肠化作粪便。大肠里居住着以大肠杆菌为首的大量细菌(目前发现种类达到3000多种,但各个细菌的存在的意义与人体联系尚未明确。许多科学家指出,肠道微生态将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食物残渣在大量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氨、硫化物等其他臭味剂和二氧化碳、甲烷、乳酸等无味物质,其中有些物质被大肠壁再吸收到肝脏进行解毒,其余的形成粪便。相比之下,大肠蠕动缓慢,粪便需要在大肠道内待上18-24小时,在这过程中,大肠壁仍然会吸收少量水分,使粪便变干成形,随着大肠缓慢的蠕动,进入乙状结肠。

等到粪便积累的足够多少,就会被推进直肠,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让大脑这个司令感受到便意,指引我们去厕所排便。

便便

诱人的美食就这样香消玉殒,变成了臭臭的粑粑。

欢迎大家关注我,解锁更多健康知识。#湖南医聊超能团##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