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勤劳不能致富

有句话叫“勤劳致富”,可是你会发现周围的人都很勤劳,努力攒钱、努力工作,为啥到现在都没有致富,反而感觉越来越穷,越来越焦虑了呢?

其实大多数社会问题的底层逻辑都是经济问题。勤劳是致富的重要条件,但绝对不是什么绝对条件,也很少有人可以通过勤劳工作发家致富。

咱就说年入百万这个水平,有些人可能觉得年入百万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大多数上班族绝对是天花板的级别了。

一个正常毕业的大学生,每天认真工作、辛苦内卷,能在一线城市月入两三万,已经是非常优秀了,这也是在金融、互联网这种高薪行业的少数群体才有的待遇,其它行业很难达到这种水平,如此优秀的打工人,还和年入百万相差甚远。

再优秀的打工人也很难赚到大钱,换句话说,上班的上限不高,勤奋工作最多可以让你有个体面生活的下限。

农民整年埋头耕种、起早贪黑,春去秋来周而复始一辈子,他们致富了吗,并没有;建筑工人日日搬砖都很勤劳,也没有变富裕,一辈子辛苦耕作也只能维持温饱生活。

为什么现在勤劳不能致富了(为什么勤劳不能致富)(1)

你能说这些人的一生不勤劳吗?非常勤劳!但是他们也并没有致富,因为单靠勤劳工作是没办法致富的,这不仅跟技术含量有关,也跟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

2、有钱人是怎么富裕起来的?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相当一部分有钱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短时间内变富的,而不是通过上班积攒大半辈子变富的,越有钱越是这样,并不是我们正常理解的慢慢变富,并且很多有钱人都是靠资产躺赢赚来的。

比如有一部分一二线中年人,早年结婚生子需要买房,从此房子就是资产,此后就和所在城市的发展密切捆绑。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主要国家的央行,都开启了疯狂印钞放水的时代,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这批人身价也越来越高,钱变多的原因并不是他勤劳工作,而是买了资产以后,手里的资产因为央行印钞价格涨了,所以躺赢了。

在央行不断印钞的大环境下,单纯想靠勤劳致富是非常困难的事,你存钱的速度根本跑不赢资产价格上涨的速度,更跑不赢各央行央行核动力印钞机的速度。

为什么现在勤劳不能致富了(为什么勤劳不能致富)(2)

单靠勤劳就能致富不过是全球精英们忽悠底层民众的话,让你认为自己贫穷是因为工作不够勤奋、不够努力。

难道想要赚大钱只能靠躺赢吗?其实也不是。你还可以抓住机遇、踩上风口。

比如,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海外订单潮水般地涌入中国,那时候是小老板们的黄金时期,订单多到做不完,不断扩大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小老板们钱数到手软,在那几年开始做生意的人就是踩上了风口,几年内就变富裕了。

从2008年全球央行大放水开始,时代就变了。

这几年,除了整天担心35岁就业门槛的上班族,各行各业的小老板们也越来越迷茫,尤其是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

那几年也是做生意的分水岭,从依靠勤劳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过渡到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

3、为什么发生了这种转折呢?

我们可以推导一下什么情况下老板们才能挣钱,老板要挣钱那就需要产品卖得出去,市场广大、消费者有钱买产品,产品才能卖得出去。

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出口迅猛,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整体也赚了不少钱,随着经济危机,各国央行大放水刺激经济,产能和工资都在上涨,很多人投入到制造业,想要分一杯羹。

2008之前是在外部需求增多的情况下产能供给增加,但随着全球贫富分化加剧,现在的情况成了需求变少的同时,产能却在增加,蛋糕没有变大,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生意也越难越难做。

为什么现在勤劳不能致富了(为什么勤劳不能致富)(3)

为什么贫富分化加剧,需求就变少了?

其实需求变少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需求减少了,只是有效需求减少了,这就要区别需求和有效需求。

需求是我想吃馒头想吃牛排,所以馒头和牛排是我的需求,但是馒头我买得起,牛排我买不起,所以馒头是我的有效需求,牛排不是我的有效需求,而贫富分化严重就导致很多需求被“抑制”了,不是有效需求。

手机产能过剩是因为人手两部手机用不了了吗?并不是,很多人还守着一个屏幕破碎、反应卡顿的破手机不舍得换,他们并不是不需要购买新手机,而是没钱购买导致购买手机的需求被压抑了。

日常消费品遵守边际递减规律,再有钱的人上厕所也用不了两卷卫生纸,而普通人要多消费需要手里有钱,贫富分化加剧,财富越来越集中,普通人购买力越来越差,而这个世界上占比最多的就是普通人。

所以,近些年大家听说产能过剩这个词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当然产能过剩的原因也不止是贫富分化一个方面,也跟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有很大关系。2015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从去产能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着手的改革。

驱动经济发展的除了制造业,另外还有房地产,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们干了一项经济政策,包括美国、日本很多国家都一样,就是量化宽松,俗称印钱,但流入的钱和印多的钱去哪了呢?就是去了房地产。

2008年以来中国的房价有目共睹,资金脱离实体和制造业,房子就是这些钱的蓄水池,当然有一部分进了股市等等,可是中国股市不争气,2015年股灾之后到今天还是苟延残喘,大家的目光主要还是投向了房地产。

之前很多依靠勤劳致富的小老板们,08年以后越来越难做,每天辛辛苦苦,回头一看,最后赚的钱还赶不上隔壁老王贷款买套房,人家几乎是躺赢。

在各国央行不断印钞的21世纪,靠勤劳发财非常困难,资产的价格随着全球央行印钞在不断上涨,你辛苦赚钱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全球央行印钞的速度,但是如果不继续劳动,手里的钱还会不断被稀释。

也许很多人会说,如果能有一次机会重来,一定会去提前买几套房,实际上再给一次机会大部分人也做不到,比较那时候就有资本投资的,要么是以前就有资金积累,要么就是从父辈继承,如果都没有,那就需要加杠杆了,要么借钱要么贷款,在当时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借了首付还要还月供,在你无法完全确定自己的收入未来会持续上涨、无法确定未来房价会涨成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没有勇气这样做的,即使再来一次,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也会让人不敢去赌。

中国人自古有着未雨绸缪精神,是非常厌恶风险的,普通人一生能接触到最高的杠杆也许就是房贷了。然而富人非常依赖杠杆,利用杠杆挪腾大量资金,赚取高额收益,所以本来就没有资金去参加房产炒作游戏的人,和利用资金炒作躺赢的人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并且这个趋势不可逆。

为什么现在勤劳不能致富了(为什么勤劳不能致富)(4)

也正是因为加杠杆,所以富人对银行利息、加息降息也非常敏感,每次国家加息去杠杆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暴雷。

去杠杆加杠杆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前行的,没有一直加的杠杆,也没有一直去的杠杆,你要做的就是在加杠杆到来之前上车,在去杠杆的时候下车。

4、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也许很多人会说,既然劳动收入赶不上资本的收入,那我们工作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躺平,不努力了,但是这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单靠勤劳不能致富,但工作的意义首先是能增加你的收入,改善生活品质,保证家庭生活的下线,对于没有积累的人来说,必须依靠勤劳和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来积攒本金,有了起步的本金,遇到机会的时候你才能把握住。

虽然上班不能赚大钱,但是上班族和上班族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而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力提高专业能力,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这个差别就在于你在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观察身边的高薪人员,要么就是走对了路、踩上了机遇,要么就是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的技能。

俗话说:百门通不如一门精。也许你遇到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看着啥都不懂,甚至还有点封建迷信,这种人甚至你都有点瞧不起他,但人家竟然也能赚到很多钱,甚至一年就能赚到别人好几年也赚不到的钱,关键就在于人家别的不懂、但是对自己的业务做到了非常精通,你可能什么都懂点,但是一到他擅长的领域,他能把你虐成渣,甚至甩同行十八条街。

这就是不可替代性,你具备了很强的不可替代性,老板不仅不敢随意开除你甚至还要付给你高额的薪水。

所以说,日常生活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深刻钻研某个细分领域,让自己具备更高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要选对方向。

比如十多年前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火起来的时候是2008年左右,持续了好几年的火热,四万亿计划一出来,房地产、桥隧、铁路、高速公路、地铁遍地开花,土木人钱拿到手软。而需求饱和之后,行业就会开始消亡,因为中国的房子基建已经够多了,所以土木就走了下坡路,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逻辑。

方向选对了,就是搭了顺风车,选错了,就得爬天梯,历史的车轮走过一小段,碾碎的就是无数人的一生。

为什么现在勤劳不能致富了(为什么勤劳不能致富)(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