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朋友遭遇挫折与不顺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安慰他呢?假如他是一位少年人时,我们一般会用李白的诗句来鼓励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当他是一位中年人时,我们一般会用陆游的诗句来鼓励他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而,当你这位朋友已经是桑榆晚景之时,你还能怎样去鼓励他呢?
苏轼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刺史时,在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叫刘景文的朋友。此人本是北宋名将之后,父亲在他幼年时战死沙场,兄弟早丧,孤苦无依。
在朝廷中混了一辈子,刘景文只当了一个两江兵马都监,大约相当于一个从八品的官。苏轼在杭州时很欣赏刘文景的诗文,所以称他为“慷慨奇士”,经常和他诗酒往来。
苏轼对刘景文的坎坷身世非常同情,想要说一些鼓励他的话,可一想到他已是一位58岁的老人,就觉得普通的话已经没有办法激励他振作了,于是就写了一首《赠刘景文》送给他。
《赠刘景文》赏析《赠刘景文》——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翻译:
荷花凋谢了,连替它遮风蔽雨的荷叶也没了。菊花凋残了,只余下一节迎霜傲风的枝杆。但是请你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不在荷花、菊花开放时,而是在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
荷花和菊花都是花中君子,它们是古代文人最欣赏的两种植物。苏轼在诗的一开头就写荷花和菊花凋零后的败象,那是为了与刘景文当时的情状相契合。
古代人的寿命特别短,一般人活到五十八岁时,生命差不多就该终结了。事实上,在苏轼这首诗写完了后两年,刘景文就去世了。
假如刘景文还年轻的话,苏轼写诗鼓励他时,只需要直接以“将来”为愿景,给他制造希望即可。然而对刘景文来说,将来是极为“短暂”的,而他这一生的不幸是漫长的。
所以苏轼并不急于在诗的开头,就鼓励他要振作起来。荷花枯残了,连替他挡雨的叶盖也没有了,这就是刘景文当时的现状。
刘景文本来是北宋名将刘平之子,刘平是开封人,允文允武,曾在朝廷中当过监察御史。北宋和西夏作战时,刘平是守边将领,因和敌人对战孤立无援被俘虏。
后来刘平被押解到兴州,“不降而死”。刘平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相继去世,只剩下幼子刘景文一人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军队里当了个小官。
几十年来,由于在朝中无人,刘景文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这就和荷花失去了荷叶伞盖一样。尽管如此,但是刘景文在苏轼的眼中,依然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
所以诗的第二句说,菊花凋残了,还剩下了一节枝干,继续在迎风傲雪。然而没有花朵,只余下枝干的菊株,肯定也是不完整的。
菊株如果寿数未尽,待到来年自然会重新开出花朵。然而刘景文已经58岁了,他不可能再有机会“枯木逢春”。因此这两句诗给人的感觉是一句比一句压抑,一句比一句让人难受。
但是苏轼这个人天生乐观,他其实并不欣赏悲剧美。从前他读苦吟诗人孟郊的诗时,就骂孟郊写的是 “寒虫号”,所以他写给自己朋友的诗,怎么可能这么悲惨呢?
苏轼写诗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刘景文从诗里读到一些“希望”,得到一些鼓励。于是诗的第三句他就说,朋友啊,请你记住,荷花和菊花盛放的季节,并不是这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你知道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是什么时候吗?是橙子和橘子结出果实的时候。荷花的花季一般是6-9月,菊花的花季一般是9-11月。荷花谢了,菊花开;菊花谢了,正是橙子结果的季节。
橘子结果的时间,大约是在10-12月。唐代张九龄曾写《感遇》赞美橘子:“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橙子与橘子甘甜可口,橙黄橘绿俏色可人,这才是一生中最好的光景啊。
就像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开花,晚年才结果一样。所以刘景文你不要觉得自己衰老了就没有用了,你这个年纪,才是人生中的丰收季呢!
张九龄写《感遇》一诗,是为了赞美这种水果的品格高尚,和屈原《橘颂》中的橘子一样具有“独立不迁”的本性。
荷花没有荷叶伞盖替自己遮风挡雨就死亡了,但是橘子不需要“地气暖”,它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即“岁寒心”去战胜严寒的环境,给冬天的树林增添一抹绿色。
苏轼认为刘景文就像是橘子树一样,在他的父亲与兄长都去世以后,他一直是靠着自己在打拼。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也已经是一位53岁的老人了。
“五十知天命”,通常古代人认为,一个人活到了五十岁以后,就知道很多事情已经不能靠自己的毅力去改变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变得思想颓废,意志消沉。
苏轼宦海沉浮二十年,虽然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所以他仍然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这样一首与普通人“唱反调”的诗歌。
结语有人说,秋季是一个肃杀的季节。于是诗人写诗说,“幸好秋天有菊花”;又有人说,冬天是一个万物蛰伏的季节,于是诗人写诗说,“幸好冬天有梅花”。
菊花、梅花都被人写过千万遍了,再写就很难出新意。另外,假如用花来比喻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也显得不太贴合,于是苏轼想到了橙黄橘绿。
《赠刘景文》一诗始于绝望,结尾却给人带来盎然生机。荷花粉红、菊花金黄,又与诗末尾的“橙黄橘绿”相呼应,让这首诗在精神层面和艺术层面,大大增色。
尽管“橙黄橘绿”的愿景,未必能真正温暖到刘景文的精神世界,但是读罢苏轼的这首诗,还是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式的喜悦之情。
不能不说,苏轼的诗词文章,始终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治愈的正能量。难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很喜欢诵读他的诗词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