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央视《回声嘹亮》曾经做过一期节目,当玖月奇迹组合演唱完《九九艳阳天》后,主持人问特约嘉宾:《九九艳阳天》中的“九九”是不是指“九九重阳”?嘉宾肯定地说,“九九”指的是重阳;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久久”,指男女爱情长长久久。

这个诠释让诸多南方观众大跌眼镜,尤其是扬州的观众。《九九艳阳天》是电影《柳堡的故事》主题曲,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扬州宝应,故事说的是,农村美女二妹子遇到一个当兵的小帅哥,两人对上眼了,在一个美好的季节美好的环境里约会:“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东风,蚕豆花,麦苗,这些都是扬州春天的元素,配合着青年男女青春的浪漫,所以“九九艳阳天”指的是春天,绝对不是重阳节所在的秋天。

关于“九九”,汉语词典有多种释义,其一是“九九重阳”,其一是“冬九九”和“夏九九”。长江流域没有室内暖气,冬天冷得冻死狗,日子难熬,有钱有闲阶级只好躲在屋子里“数九”,有的还画格子涂梅花,叫做“九九消寒图”。“数九”其实是一种精神慰藉,一种乐观主义:只要数过九九八十一天,好日子就到来了。为此还编了“数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走路脱衣衫;八九燕归来;九九菜花香,蜜蜂闹嚷嚷。”这九九歌并不适用于中国北方:九九数尽的时候,大约是阳历三月中旬,华北平原的菜花一般要到五一左右才开,蜜蜂出来也没啥工好打,闹嚷嚷是不可能的。

关于“数九”,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其中这样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宗懔是南北朝时期的梁代人,记录的是古荆州和楚地的习俗。所以,“数九”的说法应该起源于长江流域。

《九九艳阳天》的词作者胡石言是浙江人,抗日战争期间曾在苏北地区学习、工作过,他能精准地把握季节特点,用几个简单的意象一点缀,春天就扑面而来:温暖东风吹来,蚕豆花开了,麦苗开始返青,一个美好的季节已经到了,男女情爱,也像蛰伏了一个寒冬的大地的一切,苏醒了。这是一片“九九艳阳天”,爱情也好,大地万物也好,都美。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嘉宾,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昌平人,他的出生决定了他从来没有感受过“九九艳阳天”的美好:北京的春天那么短,短得一眨眼之间来了又走了,而“九九重阳”的美好倒可能印象深刻的,如郁达夫《故都的秋》里所描述的那样,所以他把“九九艳阳天”误释为重阳,情有可原。

那个嘉宾的名字叫纪连海,当时在《百家讲坛》红极一时。所以,专家的错有时并不是因为知识水平问题,而是与生俱来的认知局限问题。

艳阳天代表哪个季节(是什么季节的天)(1)

艳阳天代表哪个季节(是什么季节的天)(2)

艳阳天代表哪个季节(是什么季节的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