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着儿歌原唱版(时刻准备着)(1)

6 月 2 日,Kindle 宣布停止中国电子书运营。同一天,得到 App 随即发布《给 Kindle 用户的一封信》,推广得到电子书 —— 面向所有用户赠送一张得到电子书会员季卡(现在还能领,可点击阅读原文领取),用户可以在 90 天内免费畅读得到电子书。

我不知道是什么契机促使得到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大力推电子书,结合 Kindle 败走中国的事实,可能是得到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电子书市场 —— 得到电子书 4 年前上线,并长期关注竞争对手亚马逊以及 Kindle 产品的动态,然后在 2021 年 9 月左右看到 Kindle 数据下滑到某个节点,觉得是时候出击了,而且得到电子书 4 年的准备,也接得住这一天。所以,当仁不让。

这让我想起 2021 年 7 月 9 日滴滴全网下架后,美团打车当天极速上线 —— 美团打车曾在 2019 年 5 月下架,2021 年 7 月 9 日重新在各大主流应用商店上线新版「美团打车」App,并且启用了黄黑相间色调的全新 Logo。其定位是,品质安全快车专车出租车软件。

这恐怖的执行力。对于战略业务,优秀公司一直都在「时刻准备着」。

我曾在 2021 年 12 月写下一条笔记:“得到就是在书这个行业的中国版亚马逊。”

在这之前,我看到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江湖人称“罗胖”)从 2021 年 9 月开始在知识城邦(得到的自建社区)发布得到电子书相关内容。

时刻准备着儿歌原唱版(时刻准备着)(2)

罗胖深谙「坚持」、「长期」做一件事对品牌的复利。从 2021 年 9 月开始到 2021 年跨年演讲闭关,罗胖保持每天一条发知识城邦推得到电子书的频率,一如他连续 3455 天(快 10 年了)发布「罗胖 60 秒」般坚持。

罗胖推电子书的方式很简单,先简单介绍最近上新的书名,再通过读书笔记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相当于给得到电子书会员带货 —— 电子书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阅读大多数电子书,非电子书会员用户需要单独为某一本书付费。

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在得到消费了,上新课程更是一门都没学过,打开频率也逐渐降低,但是我还是会时常打开得到,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搜索知识,而电子书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得到之余我,已经从一个「知识服务平台」转变为一个「知识搜索引擎」。

得到电子书有几个特点:

一是得到电子书专注于中文市场,目前已经和绝大多数国内出版方建立了合作,每天上新大概 30-40 本电子书,至今已经上架了 50000 多本,已经能够满足一个人日常知识的需求了。

二是得到电子书除了正常的书籍,还包括期刊和杂志,比如《财经》,兼顾了经典和实效性。

三是得到基于软件应用推出了“全文搜索”等贴心功能,便于信息的搜索。

很显然,「书」这个行业的「数字化」仍然是个无比巨大的市场。

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事情会被数字化,这是个不可阻挡的潮流,过去几十年它一直在进展。

以「书」这个行业举例。

思考一下:我们花钱买书,具体都花在了哪里?或者说书的成本在哪里?

一本二三十块钱的书,很大的成本是花在伐木,造纸浆、造纸,挖矿,做油墨、印到纸上,包装好寄给你。绝大多数成本是花在改造「原子」上。但其实你需要的不是那些原子的结构,而是书上面的信息,也就是「比特」。同时,书难以满足人们高效获取信息的需求,如果知识有更新 —— 而且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书只能再版,所以书一经出版就过时了。

就像 iPhone 出现之前所有带键盘的所谓的智能手机一样,每个软件都必须被这些键盘所限,但每个软件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 UI,正如 Mac OS 系统实现的那样,而且如果你突然有了个好点子,你也不能给这些手机加上新的按键,因为它们已经卖出去了。

怎么办?

无解。

这就是「原子」和「比特」的区别。

所以「书」这个行业原来的系统是非常没有效率的。就像报纸一样,人们永远都需要 news,但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 paper 了。所以在「书」这个行业,当你看到互联网发展的时候,你就知道首先可以在互联网上卖书,所以会有亚马逊。但是这个革命会继续,最后你连书都不需要寄了,直接把信息传过来就完了,所以亚马逊后面做了电子墨水屏,做 Kindle。

那么,在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面前,一是要顺着它前进,二是避免被它所摧毁。

虽然电子书必然会摧毁书这个行业,从长期来看亚马逊、得到等公司与出版社是竞争关系,但这个过程也需要时间。现在喜欢电子书的人还很少,用电子书完全替代实体书的人更少,市场还不成熟,还需要教育,而且得到推电子书也会有利于实体书提高销量,所以目前得到与出版社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共同利益。

颠覆性创新瞄准的永远是下一个时代。设想一下,如果得到把所有书都做成电子书,而中国的图书如此之多,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

得到的野心之大,难以反映在现在的招股书中。现阶段得到的营收主要来自课程,尤其是爆款,而且得到的数据非常透明,以至于很多投资人和自媒体都觉得它的营收不稳定,难以支撑高估值。不过我对得到非常有信心,得到就像早年的亚马逊,长期维持盈亏平衡或者微亏 —— 这种状态非常恐怖。

此外,电子书也一直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平时很多朋友会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想让我推荐几本,我都会说“我不读书”。

我是真的不读书,而是看文章和社交媒体,因为书这种东西一出版就过时了。虽然经典永流传,但新鲜的知识更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新鲜的知识在哪里?

在一线做事的人的脑子里。这些知识往往来不及被出版成书,而且书因为本身的的滞后性,难以满足我高效获取新鲜知识的需求。

所以我不读书,而是“刷书” —— 这也是罗胖提出来的概念。

刷书不是读书,就是摸摸书皮、溜溜目录、找找感觉,就是急不可待地乱翻,就好比你收到一堆快递之后急不可耐地拆封,并享受那种喜悦的感觉。搁在过去的文人,“刷”就是所谓的“经眼录”,就是“见过”、“翻过”的意思。

我需要高效获取最新的知识,并使用高效的方式吸收我所需要知道的知识,也就是刷书。

好的电子书一上新,刷一遍,随手写一写几百字的读书笔记,结束。

不纠结于花大量时间品读经典,没这个时间。

而且,高强度的刷书并持续写下读书笔记,这种输出的难度更大。输入,输出,输入,输出。这种学习方式对我而言是非常高效的。

今年 2 月,得到电子书评分已经能够出现在电子书链接中了。未来得到电子书是否会出现像豆瓣类似重量级的评分体系?值得期待。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哪个市场、哪个事业值得为之长期做好准备?需要更多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