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讲哪种方言(长沙方言俗语举例)(1)

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

释义:(与所设想的事物)相距很远、差得很远。打啵,亲吻;桥,长沙话称算盘上的档位叫“桥”,所谓“隔一桥”,即指两个数不在同一个档位上,如个位数上的“5”和十位数“46”的“4”就隔一桥,故引申出相隔很远的意思。

例句:他到单位上来,还连冇好久,就想当科长,那只怕是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咧!

附注:清光绪年间徐珂的《清稗类钞·苏州方言》收了“戴仔箬帽亲嘴”,说是“事有阻隔,不能如愿”的意思,与此熟语类似。

长沙讲哪种方言(长沙方言俗语举例)(2)

老长沙人,平常讲话交谈,“吃饭”的“吃”,读“qia 入声”,这是白读音(平常讲话时的读音);而如果是课堂上用长沙话朗读,“吃饭”的“吃”则要读“qi 入声”,这是文读音(读书或正式场合下的读音)。比如:长沙传统花鼓戏《南庄收租》有“你们有谷的人家,五荒六月有谷搬仓,唉,可怜我们种田的,镰刀上了壁,作田的没饭吃,哪里有谷熬酒”,剧中所用的熟语“禾镰子上壁,冒得饭吃”,就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是以“吃”的文读音(读书等正式场合的读音)与“壁(bi 入声)”押韵,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第二种读法,是以“吃”的白读音(平常讲话的读音)与“壁”押韵。注意,“壁”的读音也很特殊,读成“bia 入声”,这是长沙近郊农民的一种读法。长沙市区的人一般只说第一种形式(bi 入声)。江西萍乡方言也有此熟语,说成“禾镰一上壁,屋里冒饭吃”,“壁 bia”、“ 吃 qia”押韵,但两字都读阴平,与长沙方言声调有异。

“吃”的文读音“qi 入声”,实际是它的古音,但它的广泛流传,里面可能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并不太久远的误会。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北方口音随南下的解放军大量进入长沙,很多长沙人误以为这就是北方话的读法,都纷纷效仿,成为当时口语中一种很时髦的读音。所以,直至现在,长沙市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和市郊的一些农民,在他认为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下,仍会将“吃饭”的“吃”说成“qi 入声”的。

长沙讲哪种方言(长沙方言俗语举例)(3)

我们为了从形式上区分文白二读,结合意义方面的考虑,故将文读音写成“吃”(qi 入声)、白读音写成“喫”(qia 入声)。

最近这一二十年,长沙本土有些人借用“呷”字来记录长沙话“吃”的白读音“喫”(qia 入声)。此字的形旁为“口”,表示与吃东西有关;声旁为“甲”,其读音与“吃”的白读音只有不送气和送气的区别,故用它来记录“吃”的白读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用的字典中“呷”除了作为象声词“嘎”音外,只有一个义项:即:〈方〉喝;例句:呷了一口茶。读“xia 阳平”。目前,“呷”尚无“qia 入声”的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