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提起石拐,印象就是“黑”色调。现如今,到石拐,人们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惊艳。绿树成荫,新鲜的空气透着清凉;橙墙净窗,一排排楼房舒适整洁;蓝天白云,多元产业早已替代了煤炭的主导地位;万紫千红,全域旅游让这里成为包头人休闲度假的新地标。如今生活在这座生态宜居现代新城,石拐人红红火火的日子里满满都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石拐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打造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自2011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石拐区走过一个痛苦却坚定的历程,成功华丽转身,铺出了一条让世人惊叹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从“塞上煤城”到魅力石拐的“五彩”蝶变。
2019年8月,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登上石拐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消夏晚会的舞台,对全新的石拐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正是“五彩”石拐给人们的新印象。
“生态绿” 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大的福祉,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每个石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石拐区委、区政府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对于人、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深入实施“生态文旅立区、产业多元兴区、质量效率强区”发展战略,累计投资6亿元,实施重点林业项目和重点区域绿化项目20余万亩,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修复22.64平方公里。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河道治理131公里,村镇污水治理工程6个站点8月份投入使用。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27.6%上升到2019年的35.2%,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石拐区对“生态绿”的追求已融入了日常。不断扩大绿色面积,每年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建成公益祈福林、青年生态林、记者林、军民共建林、劳模林等义务植树基地。培育环境修复植物,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实施资源枯竭型地区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喜桂图新区喇嘛河建立占地70亩的工程实验室,在五当召周围建立占地5000亩示范基地,引进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共475种,初步筛选出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粗放管理的物种110余种。保护森林资源,救治并合理放生野生保护动物,严厉打击破坏违法犯罪活动,提升森林火灾防控水平,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工业企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上半年全区达标天数达到85%以上。发布《关于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的公告》,进一步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持续开展“264”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园区“散乱污”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完成企业污水“零排放”治理任务和水源地保护区重新划定工作,污水处理厂扩建及中水回用工程完工,实现中水100%回用。深入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建设“绿色矿山”,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出台《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石拐辖区山长制实施方案》。
曾经灰土扬尘的矿区,如今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一片宜人景象。
“宜居橙” 这里的安居生活温暖而踏实
祖孙三代挤住在60平方米平房里,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故事。60平方米的平房,置换了2套90多平方米的安置楼房和一处商铺,这也不是白日做梦。没错,这些年来,石拐区群众一批批地从老屋里迁出,住上了“有暖气、有下水”的新楼房,享受到了“城里人”的日子。
近年来,石拐区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跨区争取安置用地和建设新区、政企合作、梯次覆盖等措施,相继在城市“黄金”地段,为矿山工人及家属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保障住房工程、为沉陷区居民实施了沉陷区治理保障住房工程,建成安置房15664套,对4.7万居民实施易地搬迁。新建安置房1503套,为“城中村”“园中村”居民实施了城乡统筹一体化保障住房工程。为偏远农村牧区居民实施了“互助幸福大院”、为困难群众实施公租房、廉租房等搬迁安置工程。同时,实施了棚户区二期改造工程和老工业区综合治理,住房保障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先后建成房屋200多万平方米,让6万余名居民走出大山,实现了全区居民户均一套新房的“安居梦”,户均住房财产性收入增加15万元以上。同时,周边的教育、消防、垃圾处理、直饮水、公共交通等项目也紧随而至,便捷的“城市”生活让石拐人越来越悠然自得。
在大力建设新区的同时,老城区和农村牧区的面貌也在巨变中。石拐区全力推进老城区三年改造计划,在老城区实施了综合改造项目,完成供电线路入地工程,全面加强供热、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形成一个个富有特色的乡村居落。切实整治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持续推进“264”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努力打造1个示范乡和5个示范村;全面推进“三清一改”,不断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质量。推进落实“五处理、三提升、一革命”措施,到2020年,行政嘎查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部达到预期目标。
如今来到石拐区,以橙色为主色调的民居建筑楼群,给人温暖而踏实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舒适和惬意。
“产业蓝” 这里的发展靠 “智慧”
2019年8月28日,石拐区委、区政府等单位承办了以“共筑网络安全 共享数字时代”为主题的包头市第三届互联网大会,大数据大咖们围绕大数据如何引领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的交流,为包头市和石拐区的“智慧”发展之路又新添了动力。
来参加大会的代表们也许会发现,较之多年前的石拐,这里的天更蓝了、云更白了。是的,“依煤而建、缘煤而兴、因煤而衰”的老石拐一去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路正在崛起产业多元兴区的新石拐。十年以来,石拐区过去“独大”的煤炭产业占比减少1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调整为目前的1.4:78:20.6。
这几年科技类创新产业的主阵地,包头大数据产业园在石拐区启用,短短的时间里,吸引和培育16家大数据产业入驻,包头市网络与知识安全院士工作站、国家软件评测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包头市智能制造中心等产学研平台落户运行,“白细胞”操作系统免疫平台、Changcheng Linux 通用服务器和桌面操作系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健康养老腕表、马铃薯在线监测平台等产品应用推广。大数据企业的成果将科技创新渗透到了石拐区教育、农业、养老、网络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发展中。幼儿园的小朋友接受到了线上远程教育;农田里的马铃薯享受到了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跻身“国家队”高科技IT产品一个个从这里出发;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惠民服务云平台、政务数据整合……更是实实在在地给石拐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高科技产业发展在这里所受到的重视可见一斑。这也彰显着石拐如今的发展,不再依赖大地的馈赠,而是靠石拐人自己的“智慧”。
大数据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重点项目相继落户石拐区。集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建材销售、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包头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推进特种钢、合金材料等产业链发展的石拐工业园区,全国首批通航旅游示范重点工程项目五当召通用航空机场,天然气、煤层气、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都为石拐的天空画上了一抹鲜亮的“蓝”色。
来源:《包头日报》(2019年9月9日) 05版
主编:薄羽飞
【今日头条】李新春调研苏蒙实验学校并召开教育安全工作现场会
【今日头条】牢记嘱托 走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访石拐区区委书记陈建忠
【脱贫攻坚】三岔口嘎查的西瓜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