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赏元宵只愿晴天公每事秤能平”——吴潜《浣溪沙》,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用木头做斧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用木头做斧头(古人用来做秤杆)

古代用木头做斧头

“庆赏元宵只愿晴。天公每事秤能平。”——吴潜《浣溪沙》

提起秤大家都不陌生,只要人们有购物需求,就离不开度量衡,也就离不开秤。随着科技发展,如今市面上常用的秤都换成了各种功能的电子秤,只有一些极少数的老人家还保留着用杆秤的习惯。可在遥远的古代,杆秤才是最主流的工具。

尤其唐、宋高度发达的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买卖多了,对秤的需求自然增多,为了能让秤杆更结实耐用,有一种植物差点被砍伐灭绝,它就是铁力木。

杆秤由秤砣、秤杆、秤盘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秤杆是学问最大、对原材料要求最高的部分。杆秤据说是木匠鼻祖鲁班所创,在先秦时期,由于国家们各自为政,因此在文字、货币、轨道、度量衡方面都不一样;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并且统一度量衡,才确定了全国统一的度量单位,从此奠定了杆秤的地位。

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十六两为一斤,秤杆上一个刻度为一两,一共十六个刻度,每一个刻度用一颗星星来表示,也叫作秤星。秤星必须是黄色或者白色,绝不能用黑色。因为古人认为秤就代表着做生意的人,秤星用黑色的则代表生意人是个黑心的商人。

秤杆上的秤星是根据星宿演化而成,前六颗秤星代表南斗六星,之后的七颗秤星代表北斗七星,最后三颗秤星则是范蠡大夫加上的福、禄、寿三星。

秤杆上的秤星有如此多的讲究,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秤杆的重要性。理论上说秤杆既代表着四方天地,也代表着商人自己的良心和诚信。可在生活中,秤杆的质量同样是重中之重。

不论是秤砣还是需要称重的物体都是挂在秤杆两端,所以秤杆其实要承受不少的重量,尤其是秤大型物体更需要秤杆坚实耐用。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人们都在寻找便宜又结实的木材,直到铁力木的出现。

铁力木是一种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植物,如果不是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生长十分缓慢,在生长过程中还会被种群之间的竞争所抑制。

最开始铁力木被用来做家具和房子的顶梁柱,因为它十分坚硬,用斧子都很难砍断。再加上它价格便宜,方便保存,所以大都用来当做建筑材料。《新增格古要论》亦记述:“铁力木,出广东,色紫黑,性坚硬而沉重,东莞人多以作屋。”

随着商人们对秤杆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逐渐将秤杆的材料都换成了铁力木。可是这一行为差点让铁力木从地球上消失。

随着唐、宋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房子的需求不断增加,铁力木的市场就更加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砍伐铁力木做房梁和家具,尤其对粗壮的铁力木更加青睐。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人对秤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称的物品越来越重,秤杆也就越来越粗,铁力木消失的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有的人还以伐木为工作,更是使得铁力木越来越少。《琼州志》云:“铁力木理身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梨山中人以为薪,至吴楚间则重价购置。”

因为对生长的环境要求比较高,再加上本身的生长习性,铁力木的生长速度远没有人们消耗的快,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木荡然无存。

好在上个世纪人们发现了铁力木的重要价值,并开始着手保护铁力木,对铁力木进行系统的编号、登记等保护措施,现在的铁力木已经开始逐渐昌盛起来。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更新迭代越来越频繁,许多事物也都在被替代,就像以前的杆秤被现在的电子秤替代一样,铁力木也被淘汰下去,才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秤杆代表天地与自然,而我们人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与自然达到一种平衡。杆秤和铁力木都是我们文化的见证者,在保护铁力木的同时杆秤文化也要给予支持,不要让这特殊的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