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博

9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在谈到都市圈规划的时候,说了下面这两段话:

1、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都市圈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需要充分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逐步培育。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

2、都市圈形成的重要特征是城市间有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从地方已印发的发展规划来看,都市圈范围大多是2万多平方公里。各地在确定都市圈范围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做到集约高效发展,防止盲目扩张规模。

这个最新表态告诉我们:一批三四五线城市的“都市圈梦”破碎了。而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收紧了普通地级市修建地铁的审批。

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由此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都市圈热。

一夜之间,全国都是都市圈。

比如广东规划了5个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

浙江规划了4个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温州都市圈以及金(华)义(乌)都市圈。

江苏、山东、湖北各规划了3个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鲁南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

在都市圈热中,明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行政区划限制了都市圈的设置,存在拼凑、割裂现象。

比如苏州明显是上海都市圈的核心成员,但江苏不能规划上海,所以搞出了苏锡常都市圈。其实苏州经济跟常州的联系度,显然远远不如跟上海密切。

再比如,东莞属于深圳都市圈,但事实上也属于广州都市圈。中山被划入珠三角西岸都市圈,但它的十四五规划里满眼都是深圳,跟深圳融合才是中山的真实想法、真正机遇……

第二,部分城市建设都市圈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各省出于“激励”的目的,城城皆有都市圈。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上图是截至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11月)产生的超大、特大城市名单。

严格地说,只有上述这些城市才有资格“拉群”,做都市圈的群主。事实上,其中的苏州、佛山、东莞由于距离一线城市太近,失去了拉群的资格,成为一线城市都市圈的核心成员。

虽然发改委开了一个口子,说其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也可以成为都市圈中心,但这样的城市不多,厦门能算一个。

如果一个区域里,几个城市经济总量差不多,没有主从关系,即便发一个“都市圈的袋子”,把他们装起来,也不过是从“一堆土豆”变成“一袋土豆”而已。

这种充数的都市圈,我就不点名了,大家一看便知。

第三,都市圈规划的面积太大,俨然成为城市群,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根据发改委的定义,1小时通勤才能构成真正的都市圈。这意味着,都市圈的半径很难超过50公里。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假设一个特大、超大城市的核心区是一个圆形,半径是20公里。从核心区边缘算起,向任何一个方向50公里,基本上是1小时通勤的极限了。那么,一个有效的、紧密型都市圈总半径为70公里。按照圆形计算,面积大约1.54万平方公里。

一线城市的核心城区大一些,按照半径30公里计算,则其都市圈有效总半径极限是80公里,面积大约是2万平方公里。

所以,我的看法是:一线城市的都市圈,面积可以搞到2万平方公里;强二线城市,最多1.54万平方公里。超过部分都是无效的,用来吹牛、凑数、炒楼用的。

国家发改委的看法,基本跟我们上述估算接近。他们认为是2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且用这个标准,压缩了很多贪大求全的都市圈规划。

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的规划。

南京都市圈是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一个都市圈,除了南京之外还包括了江苏、安徽的7个地级市(有些城市是局部纳入),总陆地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都市圈全面规划(一批城市都市圈)(1)

应该说,南京都市圈2.7万平方公里,显然偏大了。以南京人口、经济量级,1.5万平方公里比较靠谱。至于规划面积拓展到6.6万平方公里,那就是南京城市群的概念了,跟都市圈无关。

其他几个都市圈的面积分别是(单位平方公里):

重庆都市圈 3.5万;

成都都市圈 2.64万;

长株潭都市圈 1.89万;

西安都市圈 2.06万;

福州都市圈 2.6万。

在我看来,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面积都偏大了,重庆都市圈就更不用说。以重庆中心城区的量级,是带不动3.5万平方公里的。

发改委的最新表态,向全国做了一次政策交底:未来的都市圈规划,面积一般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只有个别高等级城市可以例外。

这对于超大、特大城市周边,希望搭上都市圈发展快车,但又位置偏远的三四五线城市来说,是一个利空。

都市圈全面规划(一批城市都市圈)(2)

以广东都市圈为例。上图是第二版广东都市圈示意图,其中广州都市圈,原来是包含了云浮、肇庆、清远、韶关全境的,后来调整为只包含其都市区,也就是图上四个黄点的区域,很明显缩小了规模。

深圳都市圈也是如此。第一版包括了河源全境、汕尾全境,第二版压缩为只包括河源城区、汕尾城区和深汕合作区。

最近广东省的国土空间规划,在提及广州和深圳都市圈的时候,没有提及上述6个城市(云浮、肇庆、清远、韶关、河源、汕尾)的城区。

广州和深圳都市圈的规划方案尚未公布,未来这两大都市圈的涵盖范围估计还有可能调整。其调整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符合国家发改委的要求。

还有一批“省内粮票”的都市圈,由于量级不够,恐怕很难获得国家层面的承认。

如果按照2万平方公里的标准来衡量,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不算周边城市,面积已经就是1.6万平方公里了。所以,北京都市圈有效面积,也只是到廊坊、雄安新区、涿州而已;至于张家口、保定市区、天津、承德、唐山、北戴河,都不能算入北京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恐怕都涵盖不了自己的西南部(淳安、建德),但绍兴、嘉兴和湖州部分区域是可以纳入的。

上海都市圈的有效范围,除了上海之外,也只能涵盖苏州(张家港除外)、嘉兴的东北部和南通的启东、海门。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已经把自己的五大新城,定义为上海都市圈的第一圈层。

之前曾有过“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官方也曾发布过规划,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总面积5.4万平方公里。这几乎跟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相当了,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四个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深港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所以,大上海都市圈是城市群,不是都市圈。搞出这样的规划,只能说明有些人没有弄清楚城市群和都市圈等最基本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