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第45集,仁宗迫于压力将准备将庆历新政三剑客之一的韩琦外放,临行前将其召至宫中后苑进行安抚,剧中设计了君臣二人垂钓的桥段。

众所周知,《清平乐》在细节方面处理得是很见匠心的,诸如人物的发式、冠帽、服饰更是为观众津津乐道,但,不知垂钓的这一情节,是否经得起推敲。

问题有二:

1、仁宗皇帝喜爱垂钓吗?

2、影视剧里用的钓竿符合历史真实吗?

清平乐里面的徽柔和怀吉(清平乐中官家用的钓竿穿越了没)(1)

在《宋史》里有这样的记载:

"太宗雍熙二年四月二日,诏辅臣、三司使、翰林、枢密直学士、尚书省四品两省五品以上、三馆学士宴于后苑,赏花、钓鱼,张乐赐饮,命群臣赋诗习射。赏花曲宴自此始。

"真宗咸平三年二月晦,赏花,宴于后苑,帝作《中春赏花钓鱼诗》,儒臣皆赋,遂射于水殿,尽欢而罢。自是遂为定制。

"仁宗皇祐五年,后苑宝政殿刈麦,谓辅臣曰:'朕新作此殿,不欲植花,岁以种麦,庶知穑事不易也。'自是幸观谷、麦,惟就后苑,春夏赏花、钓鱼则岁为之。"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宋代的皇帝钓鱼是有传统的,一则休闲饮乐,二则和融君臣关系,三则以示亲近农事。

宋人笔记里还记录有仁宗皇帝以钓鱼来察人的故事。

《邵氏闻见前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仁宗有一天和群臣举行宴会,一边赏花、一边钓鱼。宫里的内侍给这些人一些鱼饵,用金碟盛装,放在桌子上。结果王安石不拿它钓鱼,反而一粒一粒吃个精光。宋仁宗看到这一幕,很是鄙视王安石的为人,第二天的时候,宋仁宗特意嘱咐宰辅大臣,说王安石这个人性格奸诈,不能大用。"王安石诈人也。使误食钓饵,一粒则止矣;食之尽,不情也。"意思是误吃鱼饵倒是有可能,但是常人吃掉一粒就会发觉过来,不再吃了。王安石把它们都吃光,不合情理,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欺世盗名之人。

当然,这个故事也许是作者邵伯温的恶意杜撰。

但,不管怎样,《清平乐》剧情里设置官家与韩琦于"后苑"钓鱼,合乎史实,符合"艺术的真实"。

清平乐里面的徽柔和怀吉(清平乐中官家用的钓竿穿越了没)(2)

那么,剧情里所使用的道具鱼竿是否有穿越之嫌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钓具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钓鱼的历史也悠长久远。而钓鱼用具的制作,自然也是文化传承,蔚为大观。

据考证,约略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序列中,至少二十多处新石器的遗址里,有骨质的鱼钩,有些竟然还有倒刺。有钩就有线,有线就有竿,只是没有发掘出相应的实物作为佐证。

清平乐里面的徽柔和怀吉(清平乐中官家用的钓竿穿越了没)(3)

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卫风·竹竿》中有句"藿藿竹竿,以钓于淇"便十分形象的描述了我们祖先使用竹竿垂钓的美妙场景。可见,很早之前,先民们便懂得利用竹子制作鱼竿了。

《吕氏春秋》里面有这样譬喻:"譬之钓者,鱼有大小,饵有适宜,羽有动静。"可见,先秦,人们已经懂得用羽毛制作浮漂。

而宋代邵雍写的《渔樵问答》中,对渔具有过更为全面的描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浮漂),沉也(铅坠),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这六种配件已经和现代钓鱼的用具差不离了。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则为后人了解中国人钓鱼的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那个孤独的垂钓者居然使用着一个拉风得很的高级钓具——短竿、长线加渔轮,天啦,这居然是一支装有渔轮的筏钓竿。

清平乐里面的徽柔和怀吉(清平乐中官家用的钓竿穿越了没)(4)

有渔轮了,那筏竿、海竿、矶竿自是不在话下,我们还有什么生活是宋代人没有经历的呢?!难怪,有西方学者感叹:"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鱼竿的种类。鱼竿是垂钓不可缺少的工具。鱼竿按用途来分有手竿、轮竿、投竿、插竿等;按垂钓方式分,又可以分为溪流竿、台钓竿、海竿、矶竿和路亚竿。而使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先民们一开始使用芦苇、树枝、竹子等各种材料制作鱼竿,最终发现,竹子是最适合制作鱼竿的材料。因为竹子牢固轻盈,而且有着很强的韧性和弹性,于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竹钓竿始终是大多垂钓者的必备良品。至于因陋就简的插竿,多用比较直的柳树枝、杨树枝、桑条等材质。

而最能体现淡水垂钓乐趣的自然是手竿。

进入农耕社会后,手竿垂钓渐渐地成为士大夫们怡情养性、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诸如姜尚垂钓隐溪、庄子垂钓濮水、宋玉垂钓玄洲、严光垂钓富春山、范蠡垂钓太湖、韩信垂钓于淮城等等,至于唐宋之后的文人们更是喜欢垂钓,更是写了不少与垂钓有关的诗文。李白有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杜甫有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张志和的《渔歌子》"西风细雨不须归"句更是家喻户晓……这么大咖、大V的加入让人不免觉得:不会钓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会读书写字作诗了。

手竿的制作,一直以来以竹制品为主,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才有玻璃纤维竿和碳素竿问世。

也因材质的不同,决定了制作方式的不同。总体来说手竿的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并继(继就是我们说的节)竿,一种是振出竿。

"并继竿""振出竿"都是源自日本的称呼,在中国的叫法分别是"插节竿""拔节竿",但因为日本制竿工艺发达,渔具品质精良,日本的叫法反而成了钓界主流。

竹子的材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制作成多节由粗到细套放在一起的鱼竿,只能是一节一节地插入拼接,收竿的时候则要一节节拔出,并列收存,因而叫"并继竿"。而利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可以将竿制作得很细,竿壁制作得很薄,多节套放,细的置于里,粗的置于外,轻轻振动,各竿节就可以出来,拉伸固定就行。因而叫"振出竿"。好的振出竿,抽出前后堵,用嘴吹气就可以让杆子平顺地展出。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多是振出竿,物美价廉质优。一根四到五米的碳纤维竿,重量可以轻至几十克,但可以钓起几斤乃至十几斤的大鱼。

而传统的竹制并继竿则由于工艺复杂慢慢地边缘化。但是传统的东西,总有人怀念,更何况,上面还凝聚着几千年的文化,寄托着钓者们的情怀,再加上工匠精神的雕琢,竹制并继竿已经成为一种高品位的钓具。

这里还得赞美一下日本,这是一个很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工匠精神一直传承得很好的国度。

日本顶级高手纯手工打造的并继竿,全部使用纯正竹材,鱼竿每一节都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选择不同特性的竹材,冬天采竹,竿稍选用多年生"真竹",而且是背阳一面的;二、三节选用"高野竹",手把选用"矢竹"。经过削节,捋直,打磨,上漆,一支成品钓竿,得半年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制作成功。并继组合在一起的鱼竿,反馈力、弧度、曲线达到完美的境界。每一只手竿都独一无二,集观赏性、实用性于一身,堪称"竿中极品"。

更绝的是,这些顶级钓竿,都还有一个浓浓的中国风名字,例如:凛刀、胡弓、凌匠、六华仙、枯法师、孤月峰鬼、武者梦、弦岚山、青山隐等。哪一个名字没有意境?哪一支不值得咂摸?真是一竿一名字,一竿一ID,一竿一世界,一竿一人生。

一竿在手,仿佛武林高手得到了一把绝世神兵,"干将""莫邪""鱼肠""龙渊""泰阿""工布""赤霄""湛卢""倚天""屠龙"……任何一把握在手里,都让人心醉神迷;任何一支现于世间,都可笑傲整个江湖。

一支顶级的竹制并继竿,价值上万,自然也不是普通钓者玩得起的。

我的一位朋友,从网络二手市场花两千多元淘得一支普通日产并继竿,开心地玩了一年后,再以高于原价几百的价格挂在网上,没想到随即被秒杀了。不由感叹,那些储美元、存黄金、蓄房产的富豪们何不炒一炒这种极品鱼竿呢?

并继竿由于它的材质和工艺制作方式适合垂钓小型鱼类,玩感觉的玩家喜用此竿;振出竿的杀伤力则相应强大一些,以鱼获量为目的的钓手,适用此竿。

清平乐里面的徽柔和怀吉(清平乐中官家用的钓竿穿越了没)(5)

回到《清平乐》剧情中,官家手中所执钓竿,从外观所呈现的竹节来看无疑是"竹节竿"。官家的竿竹节稍长,竿身直挺;韩琦所执的竿,竹节稍短。两只竿,竿型美观,色泽圆润真实,不是纤维材质的假竹节竿可比。可见,导演和道具师在此处是用心了的,没有随便找一支现代工业钓竿来糊弄观众。只是没有看到官家挥竿刺鱼、溜鱼的情景,有点遗憾。

再一次为这一部国产剧的良心制作伸出大拇指。也建议中国的渔具公司在这里插播一个软广告"某某牌钓竿,官家也喜爱"。

清平乐里面的徽柔和怀吉(清平乐中官家用的钓竿穿越了没)(6)

唉,俗话说"钓鱼穷三年",爱上钓鱼,相应的物质投入自是不少。钓鱼次数多了,就没有时间读书写字了,就没有时间喝酒聊天了,就没有时间打球跑步了,就没有时间做饭带娃了。钓鱼,还真是害人不浅。

所以钓友们,请放下鱼竿,远离钓鱼。

周末,在家里,读几页自己喜欢的书,看几集自己喜欢看的电视,打扫打扫清洁,辅导辅导孩子,或者约几个好友喝喝酒,吹吹牛。总之,做回一个正常的自己吧!

不过,几周下来,你一定会发现,还特么是钓鱼有意思!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钓鱼,就是亲近山水自然,亲近山水自然,自得仁者之乐,自脱尘俗之气!

参考资料:

《宋史》

《中国钓鱼发展史》

《淡水钓竿的历史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