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英语单词(说话夹着英文单词是国际范儿还是装)(1)

身边总有些同事同学或者朋友

尤其是留学生

讲话时在中文里习惯地夹杂几个英文单词

却让让身边的小伙伴表示压力山大……

语气英语单词(说话夹着英文单词是国际范儿还是装)(2)

其实不止是留学生会遇到这种难堪

许多在外企工作

或者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人

平时说话时也会时不时

蹦出几个英文单词

被骂作 “装x”

语气英语单词(说话夹着英文单词是国际范儿还是装)(3)

但是今天赛虎倒不是来火上浇油吐槽的

我们来聊聊这背后的科学道理:

为什么有人喜欢讲话“中英夹杂”?

在语言学上有个名词叫

“语码转换” 或者“语码混合”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20世纪末有语言学家提出了“顺应” 理论

你可以理解为“顺着最得心应手的方向”来讲话

而语码转换就是人们要寻找最简便

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所激发的

学过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也不例外

他们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

也最不需要费劲来做选择的形式

来完成讲话的任务。

语气英语单词(说话夹着英文单词是国际范儿还是装)(4)

你可以能要说

中英文不定时切换明摆着

不是增加讲话时候的障碍吗?

但事实是,对于一些双语使用者来说

他们很有可能在只能用单语种

讲话的情况下感到更费劲

我们现在很习惯说某个人很“low”

并对这个意思心领神会

但是要把它翻译成中文

你就找不到一个特别合适的词来对应

来个码农们熟悉的例子:

“新的MSDN里关于Socket WMI的部分

你仔细看了吗?

下午在Sammamish有一个会议

请你们公司的CXO也去参观下。”

全部翻译成中文,就是:

“新的微软开发者网络里的

网络套接字的视窗系统管理规范

的部分你仔细看了吗?

下午在色迷迷有一个会议

请你们公司的各种首席官们也去参观下。”

确定这样会有人耐心地听完你说的这段话?

当你说话夹杂英文的时候

其实你不仅仅是在使用一个英文单词那么简单

你同时是在试图修改对话的语境

这种修改是建立在

“双方都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的假设前提之上的——

反正你听得懂,我这样说也省力

那干嘛不这样呢?

这种情况下

虽然讲话者的初衷不是在有意刁难对方

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资本

但也是出于建构适合自己表达的语境

强求对方接受。

因此对于并没有期待

在这种语境下进行对话的一方

他们会感觉到“中英夹杂”特别突兀

即便他们知道MSDN、CXO是什么。

这是两种语言互相KO的过程

那现在有另外一个问题:

暴露在英语环境下怎么就让人中英夹杂了?

它对人的思维做了什么?

这可能牵涉到我们常常感到好奇的另一个问题:

那些会说多种语言的人

他们在说其中一种语言的时候

他们脑子里是在说外语

还是说母语?

这个问题在学界还没有趋于一致的结论

原因在于,还没等学者们

去研究哪个语种才是思维语言

在最基本的

“你思考时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语言’吗”

这个问题上,意见已经不一致了:

一部分学者认为人们思考时用到的语言

其形态就是人们能说出来的

诸如英语、汉语、法语等自然语言;

还有一部分学者不同意

认为人们思维中的语言

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无声无息出没在心底……

然后当我们需要说话的时候

它就被翻译为自然语言供我们说出来

学者们把这种思维媒介称作“心理语” 。

接下来讨论最后一种情况:装

在语码转换的问题上

即便是处于某种程度的“装”

背后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交际意图的问题

说话人通过语言向听话人

展示自己的交际意图

而语言转码是其中一种方式

它能引起听话人对这种现象的注意。

比如,当对方听到中英夹杂时

就会下意识地特别关注

进而进行相关的语境假设

也就是脑补:”他这是啥意思呢?“

( 不是内容上的啥意思,是意图上的啥意思)。

而这个过程也是遵守

“哪个最不费力气我选那个” 的原则

对于中英夹杂的说话者

听话者很容易联想到对方

可能想表达的某种说话内容以外的意思:

字面上他是在评论今天的食物

事实上也暗含了

他想表现出来的自己见多识广

或者洋气不老土

或者家境不错、工作不错、学历不错……

你看,意图的传达和获取

在双方之间都如此不费力

在语言学上这是一次成功的交际

所以中英夹杂还真是装高bigger的不二选择。

当然,也有可能说话者想表现出来的意图

完全没有被听话者获取

最后听话者获取的意图是:装

那就有点遗憾,这个交际不太成功

我是赛虎

明儿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