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火德、郭福安选择上杭作为自己的开基之地,与汀江流域是很大的关系的汀江是闽西乃至福建的大河,也是省内唯一流入外省入海的河流在这纵横千里绵绵不绝的滔滔江水中,到处留下了水流冲刷的河谷盆地,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同时,古代的交通最为方便的应该是水路运输,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特别是闽西地区全境为丘陵地貌,山路崎岖,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惟有汀江能行航运,是为坦途上杭境内河流宽广,支流众多,山川秀美,因此从宁化石壁窄小的盆地中走出的客家先民大多选择了上杭这块未经梳妆的处女地从各地搜寻的族谱资料可知,从宋代始有一百多个姓氏的客家先民在这里居住繁衍过,形成了像奇特的“瓦子街”现象等一些令人不解的历史之谜,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的游后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的游后感(客家源流中的大本营)

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的游后感

李火德、郭福安选择上杭作为自己的开基之地,与汀江流域是很大的关系的。汀江是闽西乃至福建的大河,也是省内唯一流入外省入海的河流。在这纵横千里绵绵不绝的滔滔江水中,到处留下了水流冲刷的河谷盆地,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同时,古代的交通最为方便的应该是水路运输,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特别是闽西地区全境为丘陵地貌,山路崎岖,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惟有汀江能行航运,是为坦途。上杭境内河流宽广,支流众多,山川秀美,因此从宁化石壁窄小的盆地中走出的客家先民大多选择了上杭这块未经梳妆的处女地。从各地搜寻的族谱资料可知,从宋代始有一百多个姓氏的客家先民在这里居住繁衍过,形成了像奇特的“瓦子街”现象等一些令人不解的历史之谜。

这些年来,除李氏每年保持了春分日全国各地到李氏大宗祠大规模祭祀的传统外,许多姓氏的后裔都纷纷前来寻根祭祖。特别是丘氏、张氏二大宗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研究、组织工作。客家丘氏奉在上杭开基的三五郎公为大始祖,他由宋末金兵之乱时由宁化迁入上杭太拔定居,生下十个儿子后分为十房分迁各地,而他终于定居地,墓地就在附近一个叫米子角的地方。后来,他的裔孙在县城建筑了宏大的丘氏总祠,以纪念他的开创之功。在上杭,历来有“丘半县”之说,意思为丘氏人口占据了上杭总人口的一半,这当然不准确,但丘氏确为杭邑之旺族。历经几百年的繁衍发展,丘三五郎裔孙从上杭祖地迁徙到世界各地的人数十分可观。在国内,以福建、广东、江西为最,遍及九省八十五县市。在国外,还远迁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十多个国家。据说,全球共有一百多万人为丘三五郎裔孙,真可谓枝繁叶茂,遍播五洲。这也是十分典型的客家人口播迁现象,因为播迁范围之广、繁衍人口之多,使丘三五郎影响越来越大,前来上杭祭祀凭吊的队伍也越来越多。

客家张姓也是十分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张姓始祖张化孙可是个人物。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撰《化孙公像赞》,云:“公之丰采,气宇轩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诗书博览,忠孝名扬;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泽开基杭邑,一门父子沐恩光。篡修族谱,报本不忘。钟灵毓秀,桂馨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张化孙自岁贡生至赐进士、诰授中宪大夫,后任汀州太守,可以说是光宗耀祖。但因为战乱,他在公元1204年的时候,举家来到上杭白砂的茜洋村开基创业,被其后裔称为“鄞江始祖”。这位鄞江始祖生18子108孙,棋布于世界各地,其裔孙多达一千多万人,被客家研究学者称为“张化孙现象”。张化孙现象的背后是张化孙本人的魅力所在,也是客家始祖的典型代表。一方面是文天祥诗中所说的,作牧汀州而正直端庄,是南迁客家人的杰出代表;篡修族谱,为子孙向外播迁而不忘先祖开了好头。另一方面是他良好的学识品行,使他的内外八句千古流传。“外八句”是他的遗训,全诗为“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百忍家风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一首诗,短短的56个字,将源流、迁徙、家风、家训和要求裔孙效法的上祖典型都概括在里面。“内八句”为8句40字的字辈诗,从张化孙开始的后辈全部按字辈诗排序,全诗为“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内外八句成为张氏后裔人生旅途中最为重要的家族文化,为张氏的传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类似这样的族姓文化流传在客家还有许多,但以张氏最为典型。正是这种严格的精神导向作用,张化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后裔的良性发展,而他的裔孙也世世代代记住了这位大始祖。在上杭张化孙的定居地和墓葬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张氏后裔前来顶礼膜拜。

还有许多姓氏的客家始祖都是在上杭开基繁衍的,像廖、江、范、陈、刘、温、丁、赖、黄、叶等几十个姓氏,此外有一些姓氏还未正式得到确认,但每年前来祭祖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这样看来,在宋代的几百年间上杭承接了宁化石壁的迁徙路图,成为客家播迁中的重要迁徙地。上杭县于明代以后才有人口数字的记载。两宋时期以前因客家先民在上杭境内垦居所出现在的人口增长的情况,无法以史料数字去确切反映和论证;但在民间至今仍然保存的许多姓氏族谱,不乏清代以前的木刻本或手抄本,几乎都记载他们的上祖是从石壁迁来,其中不少姓氏的上杭始祖,又是这个姓氏的入闽始祖或客家始祖,表明这些姓氏的祖先来到石壁后,没有在石壁或别的地方留住多久的时间,有的只是路过就来到了上杭,并在这里择地垦居。有人分析,没有在石壁停留过长时间,是因为石壁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人口,已不堪重负,只能继续往南迁,而且当时动荡不安,从中原南迁的汉人不断增加,因此这些客家先民选择了沿汀江而下,最终选择了开阔平坦、物丰人和的上杭作为定居之所。当然,上杭也不是一块净土,自然灾害和兵乱的侵入,使这些客家先民的后裔继续迁移,甚至整体外迁,终于形成了这些姓氏的客家裔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奇观。如果我们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遇上这些客家后裔,问他们的公太是哪里的,他们准会用客家口音告诉你,他们的公太来自客家历史中的“香格里拉”——上杭。

来源:上杭县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