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对齐侯问》云:“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 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意思是: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晏婴是用厨师制作肉羹来比喻解释“和”之理、“同”之道,当然,我们发现古人对吃还是挺讲究的。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食用方法历史悠久。夏商以来,中原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天子食“八珍”。“八珍”极为讲究,其中的“淳熬”“淳母”就是今天所说的盖浇饭,将肉酱浇在黍米(黄米)饭和稻米饭上。

古人用什么调料做菜(古人吃饭时的酱和汤)(1)

先秦时期烤肉和烧烤类还是很普遍的,烧熟后的食物切割后需要蘸酱吃。酱的调味作用被高度重视,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这里的酱与汉朝出现的酱油是不一样的东西。“酱,谓醯、醢也”,其中的“醯”指的是醋,“醢”指的是肉酱。“醢”的做法是,首先将各种肉料加工处理后改成丁末状,拌上上等的米饭、曲和盐,然后用优质的酒腌渍,并装入坛子中密封三个月左右,充分发酵后,肉酱就做好了。

古人用什么调料做菜(古人吃饭时的酱和汤)(2)

另外,古代有种酷刑,叫醢刑,就是把人杀死后并剁成肉酱,光听说就不寒而栗。再说“羹”。与“八珍”齐名的而还有“三羹”,指的是“太羹”、“和羹”和“铏羹”。“太羹”指的是原汁原味的肉质,不添加佐料;“和羹”指的是加上各种调味料、比较浓稠的汤汁;“铏羹”就是蔬菜和肉质搅和在一起的汤。“羹”这种食物在餐桌上地位重要,无论烧烤还是白饭,都是佐餐佳品。

古人用什么调料做菜(古人吃饭时的酱和汤)(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