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为开这种说法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皮部论》和《灵枢·根结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健康术语-太阴为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健康术语-太阴为开(健康术语-太阴为开)

健康术语-太阴为开

解读

太阴为开这种说法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皮部论》和《灵枢·根结篇》。

《灵枢·根结篇》:“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大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杨上善对《根结》篇“太阴为开”注作“太阴为关”。解释:门有两种,有内门、外门。三阴为内门,三阳为外门。内门关者,谓是太阴。

故历代对《内经》中的“开阖枢”与“关阖枢”争议很多,“开”或作“关”,从字义来理解,开是向外之意,关是对外之意。后来人们引用多做开而不做关,因为开还具有开放的意思,所以还是用开字作解于义为长。

外为阳,内为阴,三阴三阳之气离合运动,升降出入流通相传,完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和气机运动。在三阳经中: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在三阴经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该文说的就是人之三阴三阳之气循行于三阴三阳经脉之中。阴阳相属,阴阳气相贯。三阴三阳气之离与合,以开阖枢的形式,产生升降出入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保证。后世医家不以经文释意,所有的理解,解释和发挥都有待商榷。

“关”还有一个理解,那就是“关口”。三阴三阳气之交会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气机离合、交接之处,都可以为“关”,那么开阖枢之始、终之处都为“关”了。关折,可以是指这些地方的病变。

应用领域

1、《灵枢·根结》中太阴为开的生理与病理及针刺治疗

太阴为阴经之开,太阴主里,亦为病邪出入之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故太阴为病则上吐下利。《灵枢·根结篇》说:“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所谓开折,乃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所致。膈如不能受纳,则为吐。洞指下利。此太阴为开的病理现象,也是生理反应。“吐中即有发散之义”,“脾家实腐秽当自去”,又是借太阴之开以去病。治疗膈洞当取足太阴经穴位,并根据虚实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手法。

2、有关《伤寒论》中“太阴为开”问题

关于开阖枢的比喻,对于掌握六经的病机及治法有一定意义,据此以探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有助于加深理解和便于掌握六经病的特点和治则。《伤寒论》通篇没有论及开阖枢,有关《伤寒论》开、阖、枢的研究纯属后世医家发挥,与仲景无关。但是后世医家的发挥有没有道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仲景论述的三阴三阳是基于《内经》三阴三阳理论认识的。讲的道理也是人体三阴三阳的升降出入变化运动与受邪后产生的病脉证。仲景讲六气,只要有六气存在,就有开阖枢的运动形式,只是仲景没有明确的论述。因此,按照开阖枢理论去研究和发挥是可以产生理论依据和临床效果的,是对仲景学说的发挥。

(1)解释六经病机及症状

太阴居阴分之表,主宣发、输布,凡气血化生,血脉周流,津液四布,都是太阴经的作用。因此称太阴经为三阴之“开”。太阴病,是因其宣散、输布、运化的作用,也即“开”的机能紊乱所导致的结果。如水津不能布输则见腹满时痛、呕吐下利不渴,是太阴脾运失职,当“开”不开;而肺气壅郁不开,则喘满、咳嗽,是手太阴肺气不开所致。

(2)阐发六经病的传遍关系

在三阴开、阖、枢之间,太阴为里虚寒证,病情进一步发展,很容易转为全身性虚寒证的少阴病。少阴作为阴枢的作用在于病邪来自太阴“开”,又可转向太阴“开”或厥阴“阖”,其出路或阳复而解,或转出阳经而愈。

阴阳之间,关系也甚密切,一般是阳经的“开、阖、枢”,皆可转至三阴,表示病情的进展。阴经的“开、阖、枢”,又皆可以转出三阳,表示病情的好转。其相互转属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太阳“开”与少阴“枢”,阳明“阖”与太阴“开”,少阳“枢”与厥阴“阖”。其转化归规律是“实则三阳,虚则三阴”。三阳的“开、阖、枢”,与三阴的“开、阖、枢”相应一对之间,各有特点,又互有相同之处。例如少阳“枢”以及少阴“枢”,皆为半表半里,颇有相似之处,少阳为阳枢,侧重于表,少阴为阴枢,侧重于里;少阳为病,多寒热往来,少阴为病,多寒化热化;少阳心烦喜呕,少阴心烦欲寐,呕主出为阳主于外,寐主入为阴主于内,都为枢机不利之象。少阳病的阳微结,与少阴病的纯阴结有疑似之处;少阳病的柴胡证与少阴病的四逆散证,病机又多类同。因此,阴阳二“枢”,其病变机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三阳之“开”与三阴之“开”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太阳之“开”的功能失调,可影响及太阴之“开”,使其宣散失常而见咳喘,而太阴之“开”失常,热在太阴肺,开之太过,则影响太阳主卫的功能,而见汗出;又太阳“开”之不及,汗当出反而不出,郁于内则碍及太阴之输布而生湿发黄,太阴不能输布,则太阳也失却营卫化源而不能主司皮毛开合;若太阳能开,汗泄而小便利则太阴宣散、输布如常,咳喘、发黄自然痊愈。若太阴能够宣散布输,则太阳之气充足,也能正常主司毛孔,故其两者之间联系紧密。

(3)预测六经病预后

用开、阖、枢说来观察六经的吉凶有一定的意义。无论三阳病或三阴病,病在开时,多为病轻易治;病在阖时,则稍重稍深不易治。“枢”在六经病预后中,它既可外出转至开,又可内入转至阖。但少阴为阴枢,其病预后多不良,而少阳为阳枢,若病自太阳“开”来,则病为进,若由厥阴之“阖”转来,则病为好转,外出向愈。因为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观察疾病的好转与否,判断预后时,不可静止地看待某一个孤立的阶段,而必须前后联系起来分析。开、阖、枢学说正是以发展和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疾病动向的。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吴颢昕.《灵枢经白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3、梁华龙,六经开、阖、枢学说的渊源及应用,河南中医,1998年,第18卷,第2期.

4、萧康伯,关于六经的开阖枢,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6月,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