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1)

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

张志富

摘要: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评价建议,结合英语学科命题的理论技术要求,对2012年辽宁省中考英语学科14套试题的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进行了评析。总体来说,试题能体现课改的精神和学科教学的理念,如注重语言意义,注重语言交际功能。当然,命题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等。对此,笔者建议相关的命题者应加强学习相关指导性文件,把握测试的方向,学习外语检测理论,提高测试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考英语试题;语言意义;语言形式

引言

中考涉及面广,属于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的终结性评价,中考试题的理念方向、技术质量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试题评析来把握考试命题的正确导向,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以期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反拨作用。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从试题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进行评析。一般来说,这部分包括三种题型:单项选择(语法、词汇等)、完形填空(综合测试)和补全对话(间接口语能力检测)。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2)

一、单选题型的考点情况统计与评析及案例与评析

(一)检测点情况统计与评析

为了明确各试题的检测重点,笔者首先对14套试题的考点做了统计,以考察试题的着眼点。同时笔者还对考查点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孤立的语言形式检测,另一类是语言形式与意义或功能检测并重,具体统计数据请参见表1.1.1。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3)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4)

表1.1.1表明,从语言知识与运用方面的考点来看,辽宁省2012年14套试题共覆盖了226个知识点,其中71%的试卷主要考查动词、时态、从句、代词、交际、连词、情态动词、名词、介词这9个知识点,说明这些知识点几乎被所有命题者认同为必须检测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词汇意义的实词或有交际意义的语法项目。检测点覆盖率较低的有:感叹句、反意疑问句、动词不定式、动词单复数、分词、标识、动名词、名词所有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半是功能词和语法标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教育部,2012:36)明确规定了终结性考试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凡是考查如单词形式、反意疑问句、改错、辨音等非语言应用的试题都会降低考试效度。按照语言运用理念,考查语言知识(语法、词汇)的单项选择题型应该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检测,要消除孤立的语法和词汇的考查,应利用语境和冗余信息及隐含性信息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间接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表1.1.1表明,单纯考查语言形式的题目占试题总量的15%。分别为冠词、谓语的单复数形式、名词单复数形式、比较级、数词表示法、动词不定式、反意疑问句、代词、所有格形式。这类试题甚至在某些地区的试卷中高达20%的比例,其中最为严重的高达40%,这会对英语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偏离了《课标》的总体教学目标。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5)

(二)单项选择题型检测案例与评析

单项选择题的设计原则之一是选项本身没有形式上的错误,有的干扰项填入句子中以后,在局部是正确的,但是联系上下文以后会使句子的语义不符合逻辑(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英语学科课题评价组,2005)。武尊民(2008)和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英语学科课题评价组(2005)提出了如下原则:

1. 题干语境设定要有真实交际意义;

2. 选项都应属于同一词性,大致属于同一语义范畴;

3. 检测词汇不可混杂语法,反之亦然;

4. 选项保证答案的唯一性,切勿根据僵化的语法规则命题;

5. 正确答案与干扰项在形式、长度上应基本一致;

6. 每个干扰项都应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不能形同虚设。

2012年辽宁省中考英语试卷大部分试题都能通过对话和上下文来创设语境,体现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统一。典型案例如下:

例1 Laptops are smaller and lighter so that they can be carried very ______.

A. clearly B. regularly

C. easily D. carefully

例2 You will achieve nothing ______ you work hard.

A. if B. unless

C. when D. that

例3 —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 for me just now?

—Because I ______ on the phone with my friend.

A. talked B. was talking

C. am talking D. will talk

这部分试题体现了优秀试题共同的特点,即让考生根据语境和意义做出选择。这些试题符合语言运用理念,注重形式、意义,强调功能、得体,语境充分,话语真实,命题规范。试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然而,一些试题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涉及类别和程度较往年严重,值得关注。主要有:

1. 评价理念、命题方向上存在偏差

很多试题偏重考查语言形式(如冠词、数词、主谓一致、所有格形式、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名词单复数、反意疑问句或否定形式等)。案例如下:

例4 Fred often makes his brother ______, but this time he was made ______ by his brother.

A. cry; cry B. crying; crying

C. to cry; cry D. cry; to cry

例5 The ______ boy won ______ prize in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A. 20-year-old; the first B. 20 year old; the first

C. 20 year old; first D.20-year-old; first

例6 —The ______ Olympic is coming. I’m sure ______ people will ... exciting match.

—It must be lively at that time.

A. thirty; one thousand B. thirtieth; hundreds of

C. thirtieth; thousands of D. thirty; one hundred

这些试题过于注重语言形式,过分强调对语言知识的死记硬背,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反拨作用。

2. 命题者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缺失,造成答案不唯一

命题者主观臆断,没有考虑到语言在语境不足或其他情况下会产生歧义或答案不唯一。这暴露了命题的不严谨。

例7 —Do you think it will be cool tomorrow?

—______. It has been hot these days.

A. I’m afraid not B. I hope so

C. I don’t think so D. I hope not

该题答案是B,意思是“这些天很热,希望天气能凉下来”。但是选项A和C是对明天的天气仍会很热做出的判断,因为这些天一直很热,恐怕气温降不下来。这是完全符合语境,具有现实交际的语言,完全正确。因此A、B、C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例8 —The ______ Olympic is coming. I’m sure ______ people will go to London to watch the exciting match.

—It must be lively at that time.

A. thirty; one thousand B. thirtieth; hundreds of

C. thirtieth; thousands of D. thirty; one hundred

该题在形式上B和C两个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是C,“数以千计,成千上万”的人会去伦敦观比赛。那么,选项B的意思是“数以百计,成百上千”,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没有语境或事实来排除“数以百计”,这样选项B也成立,也可以是答案。

例9 Gutter oil is the term for cooking oil that ______ then resold.

A. was using B. has been used

C. used D. has used

该题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意义表述错误,地沟油不是“用过了的油再拿去卖掉”,而是“从食物垃圾中提炼分出来的油”;二是存在语言错误,then resold在句子中是个错误结构,两个动词之间缺少一个并列连词,应该改为and then is resold。

3. 命题原则和技术方面存在问题,违反选项形式一致的原则

以下试题的选项存在类别不一致性,不符合命题原则,更是违反了语言学习输入的原则。

例10 The exhibition shows ______ 200 paintings of young, exciting artists from France.

A. at B. with C. about D. in

该题答案是C,但是about是副词,而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介词。这种情况表明,命题者要么认为about是介词,要么就是不了解单项选择的命题原则。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6)

二、完形填空检测点覆盖情况统计与评析及案例分析

(一)完形填空检测点统计与评析

如同对单项选择试题的统计与评析一样,笔者首先对完形填空题进行分类。 一类是单纯对语言知识的检测;另一类是对语言形式与意义、功能并重的检测。统计结果如表2.1.1所示: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7)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8)

目前我国外语测试中普遍使用的完形填空的变体形式包括选择型、选词型填空、开放型和首字母型,相对而言前两种较为普遍。辽宁省试卷采用了上述四种形式,其中多数采用了前两种。大连卷采用了三种形式:选择型完形填空、选词型完形填空和开放型完形填空。

从表2.1.1的统计结果来看,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的完形填空总体上符合该题型的设计原则。检测词义、句子意义、语篇的试题比例为63.6%,检测语言知识的试题比例为36.4%。这个比例基本符合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的检测要求。同时数据表明,选择型完形填空语言知识与语言语用的比例在4:6左右,注重检测综合语言能力,较好的试题有:沈阳、大连、抚顺、丹东、锦州、铁岭、营口。选词型完形填空质量较好的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盘锦、锦州、铁岭、朝阳、辽阳、葫芦岛。从检测点符合能力立意这个理念上来看,辽宁卷的选词完形型填空质量普遍较好。

(二)完形填空案例与评析

完形填空旨在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英语学科课题评价组,2005),主要检测语言系统的知识、语篇连贯、逻辑思维能力。完形填空是把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结合起来(武尊民,2008)。该题型考查的能力,不仅是记忆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应用、分析、综合的能力(高兰生、陈辉岳,1996)。要求学生利用冗余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和猜测,在材料中的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词语。试题要提供相对完整的语境,使学生能够从上下文中获得线索,判断出所缺内容,其考查点通常为语言知识(如词汇和语法),还有语篇能力(如连贯和衔接),以及背景知识、逻辑思维等。其测试目标总体上趋向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从辽宁省的中考英语试题来看,大部分命题者具有篇章整体意识,注重整体理解和语篇连贯。检测点多半是实词和连接词,以及具有衔接作用的替代词。从命题技术来讲,较好的表现有:

1. 考点分布在词汇、语法和语篇,而且分布合理均匀;

2. 实词、虚词、连接词、功能词作为考点分布合理;

3. 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题材来自生活,故事情节性很强;

4. 选择型完形填空的选项符合命题原则,同属一类,并难易相当;

5. 注重篇章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6. 注重语言的意义。

关于检测点的统计也表明个别试卷仍然出现了命题理念及题型要求方面的问题,过多地测试语法形式,考查语言形式本身的变化的试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完形填空测试的效度,值得反思。较为突出的问题有:

1. 考点单纯考查语言形式。如:

·One Friday, __46__ Jane was going ..., Jane saw him

__48__ in the front ...

46. A. 12 years old B. 12-year-old

C. 12-years-old D. 12-year old

48. A. sit B. sat C. sitting D. to sit

该试题的出发点完全在于考查语言形式,违背了完形填空题型篇章综合的考查目的。

2. 选项类别不一致。如:

·Although ... Jeremy never let his parents __56__ with poor school grades.

56. A. up B. down C. happy D. surprise

按照命题技术要求,四个选项在类别上应该一致。但上面试题选项中既有名词、形容词,还有介词(副词),违背了完形填空试题的命制技术原则。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9)

三、间接口语能力测试形式及其案例的评析

(一)间接口语能力(补全对话)话题及检测点统计与评析

因考生较多,耗时费力,目前我国中考、高考还没有大面积进行英语口语能力的直接检测,各地基本上采用笔头形式间接地检测英语口语的能力。作为间接检测口语能力的笔试形式的补全对话,尽管效度不高,但是也能检测一般的口语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补全对话来检测学生的会话结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检测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得体性。下面是补全对话题型的话题统计和检测点统计,由此能够看出命题者的评价理念、技术和效度。

由于口语考试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辽宁省有12套试题以补全对话形式来间接考查学生对交际英语的运用情况。试卷的补全对话采用了选句子完成对话的考试形式,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提示或语境补全对话,其中有开放题和选择题,后者效度较高。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10)

表3.1.1和3.1.2统计结果显示,从检测的语言话题和功能来看,辽宁省英语涉及了三个话题和功能,其中11套试题覆盖了“社会交往”话题,说明命题者注意了话题和功能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下完成语言交流。然而,某套试卷中关于“应聘”、“采访”的话题超出了《课标》的话题范围,学生在缺乏话题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成交际任务。

本文将会话检测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运用”;第二类是语言意义(语篇、语义连贯);第三类是“语言知识”。作为口语能力检测,笔者认为应首选第一类,第二类考查效果尚可,应尽量不使用第三类。因为试题检测的主要是语言的交际性和语言运用的得体性,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正确性。表3.1.2表明辽宁省中考试题中36.36%的题目检测语言运用,近60%的试题检测语言意义,只有4.55%的题目检测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和语言意义检测的比例合计占到了95%,这表明绝大多数检测点符合该题型检测要点,是值得肯定的。

(二)间接口语能力(补全对话)检测案例与评析

基础英语中口语的大部分内容是公式化的套话。英语的一些公式化的套话是指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际用语,表示一般日常生活情境中常规交际习惯,一方面是信息组织,另一方面是交际互动方式的组织(武尊民,2008)。笔者认为,作为口语考试的一种替代性的过渡形式,补全对话主要为选择或补充句子或话语(utterance)来完成对话形式。口语中会话结构的最小分析单位应该是话语,话语是前后有停顿(书面中有标点)的一串言语,它可能是一个句子,也可能是一个短语或一个词。因此,命题者在设计口语会话试题时,通常应该以话语为单位来让学生填空。

表3.1.2表明,辽宁省英语口语能力检测题型考查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口语表达是否准确、得体的能力,如遵循会话结构、话语规则、礼貌原则、合作原则。辽阳、铁岭试题在补全对话题型上做得较好。优秀试题案例如下:

A: You look unhappy. __71__

B: I failed in the English exam.

A: __72__ How many scores did you get?

B: Just 50. __73__

A: I got a pretty high score 96.

B: Wow! __74__

A: You know, I take a lot of notes in class and practice reading every morning. I can help you with your English if you like.

B: __75__ Thank you. But I’m still worrying about how to pass it next time.

A: Though your English is poor, you really do a good job in physics.

B: Yes, I really hope I can be excellent in every subject.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11)

该对话主要检测了语言的交际用语,尤其是语言运用的得体性,符合该种题型的检测功能。例如,71题答案为F,表示关心他人,符合交际规则;72题答案为B,表示同情他人,符合礼貌原则;73题答案为G,表示关心他人,符合交际规则;74题答案为A,询问对方,使意义连贯;75题答案为D,对别人的建议表示肯定,符合合作原则。

尽管这一题型的总体命题情况令人满意,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3套试题中的补全对话题设计了填写句子和单词混合的形式,违背了该题以句子或话语为单位的原则和要求,原因可能在于命题者没有理解话语的概念。如果命题者没有正确理解该题型的检测功能或没有考虑检测效度,试卷设计的填空是从语法和词汇的知识或者上下文语言意义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从会话结构、语用规则的角度设计试题,这显然不符合口语能力检测的原则和方法。

四、结语

中考命题与评价工作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高度重视。因此,笔者建议要从命题需要出发,命题人员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培训,提高命题人员、审题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试题命制的质量,保证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导向性。要求命题人员和审题人员做到树立遵守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树立交际性语言测试理念,注重意义和功能,做到在一定的语境中检测语言知识,杜绝单纯的知识测试,最大限度地提高试题的有效性;认真学习外语测试理论和学科命题技术,认识题型的特殊功能和命题要求。熟悉不同文化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命题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一定要具有科学、严谨、细心的态度,保证试题无政策性失误,无知识性错误。同时要考虑学生答题的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考查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12)

参考文献

[1] 高兰生,陈辉岳. 英语测试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英语学科课题评价组. 中考命题指导(英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武尊民. 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An Analysis of th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Use in 2012 Liaoning 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Zhang Zhifu

Abstract: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beliefs and assessment ideas proposed 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together with testing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ments on th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use in 2012 Liaoning 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The analysis and comments show that these fourteen English test papers generally reflect the ideas of the new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al beliefs, such as focusing on language meaning and functions as well as language forms. But the analysis at the meantime reveals several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test papers, such as laying too much on language forms, ignoring language meaning and functions. Thereafter, the writer offer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assessment.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language meaning; language form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3年第5期)

辽宁中考英语题及答案(辽宁省2012年中考英语试题语言知识与运用部分评析)(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