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的北部古称琼州府民间称琼北地区,方圆八十公里的广袤田野上,至今还保存着许多以火山岩地形地貌的历史古村。这些古村,不仅因独特的自然风光如明珠般闪烁在蓝天白云下,更因其不同姓氏的迁琼始祖带来的中原文化在岛屿生根开花而光耀天涯。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个古村,名叫文山村,原属琼山县(现归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管辖,是海南四大古村唯一个没有装修的原汁原味的历史古村,很有看头,更值得一游。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

一,文山村成名于迁琼周氏始祖周秀梅,是海南经典”耕读传家“古村

周氏,其实在海南并不是大姓,繁衍的人口也不多,但却是海南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家可还能不知道,北宋开国建政第一任琼州知府就是姓周,叫周仁浚。他原是太子的老师,被宋太祖派遣到海南出任首届琼州知府。正是因为他,开启了海南四州十二县的行政革局,也是他,将琼州府从南渡江南岸的现旧州,搬迁到北岸,重建州府,形成了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府城。周仁浚对海南贡献很大,他死后也没有回大陆而是葬在琼山。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2)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3)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4)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5)

文山村的开村始祖名叫周秀梅,他与周仁浚是什么宗亲关系,周氏没请我来考证,我查证不了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只是知道,周仁浚是北宋开始国皇帝派来当知府的,而周秀梅却是在南宋因战乱,逃到海南来避乱的。海南的史志上记载了这位祖籍福建莆田甘蔗园村周秀梅,也是进士出身并当过翰林院学士曾是南宋抗金宰相李纲的谋士。周氏族谱上说他,是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携子榜湘(进士、大理寺评事)渡琼,居原琼山县遵都图(今遵潭镇)秀梅里。

秀梅公渡琼后,继配海南妹颜氏,生一子名榜源。而带过来的大儿子榜湘,传说于南宋宝佑六年(1258年)中解元登进士,但海南史志上没记,这一年正值宋元开打最激烈时,元占领北京。

周谱记载,周秀梅的长支第四代周榘,迁居员山里(今文山村),在这里落地生根,生息繁衍。从此,文山村成为琼州大地一个人杰地灵之地。

之所以成为文化名村,得于文山村几百年来尊师重教,是海南乡村“耕读传世”典范村。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6)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7)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8)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9)

自南宋以来,村里一直有社学。一代代周氏子弟“焚膏继日,秉烛夜读”成就学业。先后出了周宾、周宗本、周世昭3名进士、15名举人、58名贡生。文山村,因周氏进士世家而闻名琼州,不仅成为海南四大古文化村之一,也占据了海南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页。

史载,明正德进士、广西参政林士元写的一篇《员山里记》的典故。说明嘉靖初,巡抚谈公巡视员山里,看到"里中士大夫冠盖相见者不下十百",惊问:"此何地耶,人文若此其楚楚耶?"得知乃周氏"一族兄弟团居于此"时,他不禁鼓掌大笑,赞道:"吾巡视多矣,未有若员之文士接踵,官员济济,如此里也。"此事过后,"员山里"便更名"文山村"。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0)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1)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2)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3)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4)

二,文山村,之所以出名,还在于此村是著名的风水村。

文山村周氏一族能够人才辈出,实得于此村开按风水开基布村。历史过了近千年,但我们依然还能在海南定安人,明代进士、礼部尚书也是文山村的女婿王弘诲写的"文山八景"诗中寻觅到此村风生水起的韵味。看看当年王尚书为此村八景概括的雅题:"绿水环龙"、"横桥渡马"、"竹松笼月"、"楼阁丛云"、"塘尾甘泉"、"岸头娇柳"、"莲塘渔唱"、"石岭樵歌",一听,便可体会些村的风景雅丽。至今,文山村,还保存着先祖布局留下的风水格局。如:

”村成莲花“:村居地势团圆,中高边低,八面披离,交互层叠,状如莲花。村人筑宅东南西北任取方向,所在皆宜。”水环玉带“:村前有一长水塘,环绕三面,终年积水不涸。村人种莲塘中,荷花水光互相掩映,色呈苍碧,水如玉带。”五井饮和“:环村四境,分东南西北与中央,为五方。各就中心点开凿水井。各井中以东北方一井为最佳水质,井水清甜,人因称为甘泉,饮之滋润和平,令人延年益寿。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5)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6)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7)

海南省何姓最大村 海南名门望族周氏文山古村(18)

我曾多次带母亲及一家人来此村来旅游,喜欢到村中的周氏祠堂,当年的社学中看看,更喜欢走走村中的池塘。虽然村中的古建筑有些破落了,但正是因为这座古村还没有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装修,反而让我有一份久违的感觉。那是现在读书人对古代读书人发自内心的一份尊敬与仰慕。

顺便说一下,开国上将周土第是周秀梅公的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