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先分清谁是老板,谁是CEO!

别人眼里的老板和实际上的老板(一定要先分清谁是老板)(1)

我:刚说郭沫若的文章不好懂,全是呼告和象征,马上教材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十分接地气的戏剧:《天下第一楼》。

学生:哈哈,这是我最爱吃的东西---烤鸭啊。不过,那著名的烤鸭店不是“全聚德”吗?怎么在这儿成了“福聚德”呢?

我:戏剧嘛,自然允许虚构的。也许有些故事情节是从“全聚德”那里来的也说不定,但是不能直接写“全聚德”,毕竟很多场景未必就是它的,只要讲好故事就行。另外,你要先弄清几个概念,以前他们管老板叫:东家。现在叫:老板,或者叫出资人,大股东;管管理者叫掌柜的,二掌柜的;现在叫:职业经理人,CEO,总经理或者叫首席执行官。

学生:哦,原来如此。那二掌柜就是副总经理呗。

我:相当正确。伙计就是员工;堂头,就是大堂经理;

学生:我略略地读了一遍,感觉更像小说,情节有趣儿,如果换个书写格式,基本就跟小说差不多。

我:哈哈,是的,你说的没错。但是这个情节和场景更适合把它演出来。把所有的内容都融入对话,对话以外的就是必须的场景介绍,方便演职人员参照。没有小说那种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等。

学生:哦,对!是的,就是为了戏剧而设定的内容和方式。这篇文章不难懂,所以书下注释给的提示也基本上够了。

我:不不不,背景还是要更多地了解一下。

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学生:那也就是说,最主要的能撑起这个店的就是这几个人呗?

我:对,但是你看情节就知道了:玉雏姑娘被骂;罗大头起刺背叛;常贵被强行挖走;总经理卢孟实顿时成了光杆儿司令。

学生:这个店,好不了了。那个修鼎新说的对:“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怎么能好呢?

有矛盾刺激矛盾,没有矛盾要制造矛盾

我:戏剧的情节设计一定是要紧密而且是冲突不断的,或者说矛盾不断,如果没有矛盾,就不好看,就没有起伏,就没有吸引力。这篇课文是如何设计情节的呢?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学生:这些,体现了什么矛盾呢?

我:是啊,体现了什么矛盾?谁和谁的矛盾呢?

学生: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其实就是这两种矛盾,无法调和,冲突不断。

我:对。还有就是这篇文章虽然不是郭沫若似的呼告了,但是也很有个性特色。因为它是发生在北京的故事,自然有京味儿。很多语言过于口语化,但是没办法,当时的人就是那样说话的。必须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学生:是的,这个我能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要是黑土地的故事,那肯定要说东北话。

我: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生:我觉得不止如此,他们的语言还充分地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还通俗易懂,就连我没有在北京生活过的,也能读懂,没问题。

一个细节:让自己喜欢的情人帮忙,是不是说明他是坏人?

别人眼里的老板和实际上的老板(一定要先分清谁是老板)(2)

我:那你觉得卢孟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学生:我觉得跟现在一样,你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者“坏人”来界定他。比如:他用自己相好的女人帮忙管理天下第一楼,这在当时旧社会可能不涉及原则问题,但是现代公司管理中这应该是大忌吧。股东们肯定不会答应啊。

我:那是,那是。旧社会男人在外面有个知己或者相好的,只要不危急妻子的地位,一般都彼此默许。那抛开这一点,你觉得卢孟实是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于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的态度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赔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我:你总结得很到位。好像是看到了整部戏似的。

学生:我挺佩服这部戏的作者的,仅仅是节选的部分都这么吸引人,这么地能突出好多人物的形象,看着文字都好像历历在目一样。我一定要把整本书找来读一读。

我:正好,说到这儿,我跟你说一点。这个剧本的确经典,作者何冀平自己说:

“从1988年演出到现在,《天下第一楼》演出三十年,五百余场,加上香港用粤语演出的六十场,已接近六百场。剧本只改动过四个字。

第二幕,卢孟实的红颜知己玉鶵儿,为卢乡下的妻子生下儿子不快,一气之下离去,卢孟实摇头暗自感叹。每次演到这里,我都觉得有点儿冷场,就在他摇头的同时,加了两个字“女人……”,在一边的二掌柜,深知卢的内心,紧接着说了一句“男人……”,这四个字,牵动起台下观众的心,引起满场回应。

剧本受到尊重,是剧作家毕生的追求。我不喜欢别人随意改动我的剧本,哪怕一个字。我说,你们读过百遍的台词,我读过上千次。有幸,《天下第一楼》自首演至今,只字不改。导演不准许演员改动一个字,就连台词后面的语气音“嗯、啊、的、是、吗”都不准许添加。记得排练初期,夏淳导演对二幕二场,卢孟实和玉鶵儿的男女主角一段对话不太满意,说他想改改。虽然不愿意别人改动我成形的剧本,但一向从善如流。老导演认真地写了几天,写好之后拿给我看,我还没说话,他就说:“还是用原来的吧!”这是仁义的老艺术家给我上的一课,永远忘不了。”

学生:啊,真的吗?那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看话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