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花园摄影图书推荐(书籍推荐纽约苏荷区的艺术世界)(1)

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下城的苏荷区(SoHo)在现当代艺术史上堪称鼎鼎有名。最初是破旧废弃的工业区,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苏荷区便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房租、松弛的管理以及宽敞的空间等优势,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的入驻。随后艺术经纪、画廊等也被吸引而来,苏荷区一度成了纽约当代艺术市场的中心。

但是,随着后而来市场发展带来的商业化,直接提高了当地的生活成本,也导致了艺术家工作室和住宅以及艺术机构的外迁。随着切尔西区(Chelsea)、布鲁克林区(Brooklyn)等新艺术中心的崛起,苏荷区虽然依旧繁荣,但艺术氛围终究不复以往。

不少学者或作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苏荷区艺术圈的兴衰。我们从其中的四部作品出发,带您一探苏荷区的艺术世界。

苏荷区的阁楼:1950至1980年纽约的富裕化、艺术和工业

The Lofts of SoHo: Gentrification, Art, and Industry in New York, 1950–1980

莫奈花园摄影图书推荐(书籍推荐纽约苏荷区的艺术世界)(2)

亚伦·什库达

Aaron Shkuda

本书以苏荷区的艺术家阁楼为突破口,分析了这一建筑类型从诞生到风靡,从苏荷区到全纽约的渐进。同时,作者还探索了当地居民和富人之间的冲突,并分析了阁楼式建筑(loft)从非法向合法转换的城区发展历程。就像书中提到的,尽管艺术家最终失去了对苏荷区的控制权,但这些艺术家作为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角色,长久地吸引着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的目光。

苏荷区从工业区转向艺术家聚落、高档住宅区的过程,也体现了战后纽约所面临的都市危机、去工业化、市区重建等问题。其中,苏荷区作为一种“零经济社会成本的城市新生”,为都市富裕化提供了最佳的范例。这不仅是对城市规划管理者的启迪,更是为读者提供了对苏荷区“管中窥豹”的新视角。

苏荷区:艺术家聚集地的兴与衰

Soho: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Artist's Colony

莫奈花园摄影图书推荐(书籍推荐纽约苏荷区的艺术世界)(3)

理查德·科斯特拉内兹

Richard Kostelanetz

本书不仅讨论了苏荷区当年吸引艺术家的原因,也关注了当年工作和生活在苏荷区的艺术家个案,包括白南准(Nam June Paik)、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等。艺术家充分利用周围的空间,房屋、建筑物,甚至是街道都被塑造成临时的展览和表演空间。但是,这样理想的却毫无规划的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作者随后也展示了市场的力量如何挤压艺术乌托邦的生存空间,随着时尚商店和餐厅的入驻,苏荷区最终成为了“SoMall”。

在苏荷区仍属于“地下”艺术家社群的时候,作者科斯特拉内兹曾就以艺术家的身份入住。可以说,他本人对苏荷区的兴衰有着比其他人更深入的了解。除了对这些艺术家“邻居”如数家珍外,他也对当时的苏荷区(作者于1974年搬入)有更多生活化的表述——“大多数的居民年龄相近,在同样的地方购物、看同一场演出,或许也会去同一批画廊…他们都相互了解。”

本书出版于2003年。十一年后,作者重新整理、补充,并出版了《艺术家的阁楼:详述49节历史》(Artists' SoHo: 49 Episodes of Intimate History),两本书有较多的重合之处,故不作分别介绍。

苏荷区:城市里的艺术家

SoHo: The Artist in the City

莫奈花园摄影图书推荐(书籍推荐纽约苏荷区的艺术世界)(4)

查尔斯·R·辛普森

Charles R. Simpson

苏荷区既是美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家聚集地,也是流转上百万美金的纽约当代艺术交易中心。快速变化的潮流和难以预测的成功,使得苏荷区对艺术家的支持显得极为重要,而这也成为当地社群社交活动的基础。本书着眼于苏荷区社群的兴起,也探索了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是如何最终塑造出苏荷区的。

1960年代后期,苏荷区对试图拆除“违章阁楼”的建筑公司和房产开发商发起政治抵抗,并为这个艺术家社区赢得了独特的分区保护(unique zoning protections)的特权。作者认为,艺术家在成功保留这些铸铁建筑和他们文化生活的时候,也让苏荷区成了城市去中心化、居民主导型城市规划的最佳例子。

但是,苏荷区的发展不仅仅围绕着土地利用,它更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进程。在书中,作者仔细研究了苏荷区富有特色的家庭生活、儿童保育、教育及社区管理的模式。他同时还关注了艺术家在这一环境下的社会心理,并将这种心理与社会性的文化矛盾联系起来。

纽约街区的艺术世界:从苏荷区到鲍里街,再到布什威克街……

Art on the Block: Tracking the New York Art World from SoHo to the Bowery, Bushwick and Beyond

莫奈花园摄影图书推荐(书籍推荐纽约苏荷区的艺术世界)(5)

安·芬斯特斯托克

Ann Fensterstock

与上述几本书不同,本书将视野拓展到了整座纽约市,以全局的眼光审查苏荷区在城市艺术生态的历史演进中所扮演的结构化角色。过去的五十年里,当代艺术在纽约市快速发展。艺术圈的重心从上世纪60年代晚期苏荷区,到1980年代的东村、90年代中期的布鲁克林,再慢慢转移到千禧年初的切尔西区,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下东区。

艺术家的进驻曾经是这些街区更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的催化剂,而这些街区也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艺术家,从而塑造了纽约的艺术风格。本书以这种独特的视角,基于作者对画廊主、艺术家、历史学者等的采访,重审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杰夫·昆斯(Jeff Koons)等在内的艺术家的创作,尝试探寻这些街区的艺术圈从发端到扩张,从成熟到最终四散离开的过程。

本书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在第3章至第6章描述了苏荷区的艺术氛围从兴起到逐渐衰落的过程。除了苏荷区之外,希望了解纽约其他艺术街区变迁的读者也可以翻一翻这本书。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免责申明:艺术市场通讯发布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之用,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交易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观点只来源于受访者的看法,不代表艺术市场通讯的立场。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微信涉及的信息内容进行投资等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