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足智多谋的成语故事(关于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1)

大器晚成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qì wǎn chéng,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老子》。

成语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能。

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这是今天的通常解释。究《老子》引文的原意,当是指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参见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的大著《词典问题研究》中《“大器晚成”初义辨》一文。

关于足智多谋的成语故事(关于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2)

成语典故;

相关典故: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从弟林 ,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故事(一)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释读

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此句改为: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出处《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故事(二)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

释读

这个成语原意为大才需经过长期磨炼方有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关于足智多谋的成语故事(关于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3)

现代学者争论:

民国学者对“大器晚成”的考证很严谨,也颇有道理,因为过去《老子》的通行版本都写作“大事晚成”。现代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此事到1972年才发生了大逆转。

在当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帛书,其中就有分别用古隶和今隶抄写的两种版本《老子》,学术界将古隶本称为“《老子》甲本”,今隶本称为“《老子》乙本”。甲本上,“大器晚成”这一章文字全部漫涣莫辨,而乙本中则很完整,一字不缺。专家发现,书中的“大器晚成”写作“大器免成”,这与清代学者考证出的“大器无成”,在意思上不谋而合,虽然“免”与“无”非一个字。

但现代国内学术界支持“大器晚成”一说者立即起来反对,认为“免”即通“晚”。后觉得不太对劲,又有学者认为“免”通“勉”,但古今又皆无此通假用法。

各执一词之际,1993年在湖北荆门战国楚墓中再次出土了一种比汉马王堆墓更早版本的《老子》。虽然这仅是一种简本,但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更接近原貌。简本中,既非“大器晚成”,也非“大器免成”,而是写作“大器曼成”。

这一发现,直接否定了“晚成”派学者所谓“免”通“晚”之观点。因为“晚”与“曼”字形、结构均毫无关系,时人不可能将二字误写或假借。

目前,“大器无成”一说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中国语言学会理事董莲池教授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先秦“曼”确有“无”意,“大器曼成”即“大器无成”在语言学上有根据。他认为,“大器晚成”与下一句“大音希声”连在一起,应该这样翻译:大器之人看上去似无所成就,大的音响听起来反而没有声。

那么“大器无成”,到底是怎么成了“大器晚成”的?这与最早释读《老子》的名叫“河上公”的秦汉时人有关,河上公的《章句》在解读这句话时称:“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这里的“卒”,即“猝”,时间短暂之意。整句话意思是,有大才干大的人物,就像宗庙重器九鼎瑚琏一样,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而成。据此,魏晋人王弼在为《老子》作注时,将河上公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

王弼注《老子》影响很大,“大器晚成”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今天已成约定成俗为一句励志语。可见,古人误解“大器晚成”,从河上公、王弼开始,一直讹传了两千多年。

实际上,就算是“大器晚成”,也不能将其中的“晚”理解为时间概念。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称,“晚,莫也 。”清人段玉裁注称: “莫者 ,日且冥也 。”意思是白天就要结束了,可引申为太阳“没了”,没了就是 “无”。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晚,莫也”,莫是暮通假,晚即暮。王弼本《老子》、《河上公章句》“大器晚成”是正确的,帛书《老子》“大器免成”的免字,实际就是晚字的字形通假,郭店楚简《老子》“大器曼成”的曼字,实际是晚字的字音通假,粤语白话“曼、慢、漫”,至今仍与“晚”同音,只是音调略微差别。帛书《老子》“免”、郭店楚简《老子》“曼”皆无错,就是“晚”字的通假。今传本《老子》“大器晚成”句正确无疑,这于先秦《吕氏春秋》、《韩非子》中已引用《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亦可证。董莲池说非是。

关于足智多谋的成语故事(关于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4)

每天一则小故事,了解精彩中国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