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滨州报道

滨州邹平市,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北方小县。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美国学者了解中国的窗口,先后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为外国专家学者来到邹平市进行学术研究,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也曾到过,邹平被很多美国学者成为“第二故乡”。

500余人次进行4300余天次的考察研究活动

邹平历史悠久(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滨州邹平为什么被很多美国学者称为)(1)

美国学者来邹平考察时居住的地方。

在5月13日,走进邹平市冯家村村口,两幢“小洋楼”别具一格,这个小院正是当时美国学者来邹平考察时住过的地方。走近小楼,里面的大部分格局和陈设都按照原来的样子保留至今。原冯家村村委主任张林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这些都很洋气和先进的,美国学者的到来也让我们村民感到很新鲜,也愿意和他们了解,很多人还和美国学者成为好朋友。”

邹平历史悠久(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滨州邹平为什么被很多美国学者称为)(2)

美国学者在邹平考察。资料片

上世纪70年代经国家多部门的考察遴选,最后确定了山东省邹平县以冯家村为基地的9个村镇,作为中国农村首批对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

据邹平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三级主任科员杨学平介绍,当时的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对在邹平的社会研究项目非常重视,于1985年和1986年两年分别派出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到邹平进行试考察。考察通过后,从1987年开始,美国就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考察内容连续五年到邹平县调查点进行跟踪考察研究。在这一阶段的集中考察活动中,邹平县先后接待美国学者在县区域进行了87人次、1487天次的全方位跟踪式的社会多学科调查研究活动,美国学者考察范围涉及邹平县的9个乡镇、16个村和69个县直部门。

根据前五年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的实际情况,在美国学者的积极要求下,美国学者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又延长了5-15年。据滨州市外事部门统计,截止到目前,邹平县先后接待了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学者500余人次超过4300天次的考察研究活动。

美国学者和村民打成一片,成为村里的洋村民

“太多啦,记不清了,那几年不断有人来。”因为陆续来过的美国学者较多,当时邹平市冯家村村民习以为常。

而对于美国学者的印象,村民们则表示说:“他们在村里就是走家串户地聊天,上到70岁的老人,下至6岁小童都要聊。”

邹平历史悠久(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滨州邹平为什么被很多美国学者称为)(3)

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和村民交谈。资料片

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他在邹平的调查:“一开始我很有条理地向村民提问题,结果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我发现,先跟他们聊天,讲东讲西,问他们小时候玩什么、吃什么,他们放松下来就能告诉我很多有趣的事情,让我了解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就是这样“轻松”地拉家常,艾恺在二十多年的邹平调研中,走访了邹平几百位老人,留下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邹平历史悠久(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滨州邹平为什么被很多美国学者称为)(4)

美国学者傅静考察期间参加划旱船表演。

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很多美国学者融入当地的生活,还和百姓成为好朋友。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傅静来到邹平县西董镇北禾村,就《农村妇女孕期在家中的地位及社会关系》的课题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连续考察。她吃住在北禾村,每天都到村民家里了解风土人情、家庭生活和民俗习惯等情况,长期的实地考察研究,她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她也自然成为北禾村的普通一员,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北禾村的洋村民”。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也曾到过邹平

“卡特总统很平易近人,在邹平的马路小吃店买了跟油条,边走边品尝。”据当时负责接待的服务人员回忆。

是的,1997年7月25日到28日,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的陪同下,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等一行专程到访邹平县。卡特在邹平期间,他先后参观考察了西董镇北禾村、韩店镇西王村、邹平第一中学、邹平福利公司、邹平热电厂等地。卡特一行还多次在散步时和普通农民接触。

据杨学平介绍,2008年7月1日,卡特特意撰写了祝贺信件,通过戴慕珍教授转交给邹平县外办。他还特别提到1997年7月他与奥克森伯格访问邹平亲身体验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双方不断深化的友好关系”。他发现改革开放政策给生活在邹平的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其深受感动。

在杨学平看来,调查点的开放为外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搭建了很好的研究平台,更对邹平县的对外开放工作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