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浩荡】057||高 适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官当得再大也离不开亲情友情
【边塞放歌】
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因其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他把边塞诗写得“雄浑悲壮”,与岑参并称“高岑”。这首《燕歌行》直抒胸臆,不尚雕饰,笔力雄健,气势奔腾,洋溢着盛唐特有的时代精神——奋发向上,蓬勃进取。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战争的花朵,没有谁会欣赏它的美艳(法西斯除外,残暴的嗜血者除外)。战士半死,美人犹舞。少女欲断肠,征人空回首。一个在战争的最前沿,一个在温暖的帐下;一个在城南不住地眺望看不到尽头的征程,一个在蓟北无奈地回望返乡的道路。境遇有别,都是战乱催生的恶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古垣。”高适有边塞经历,他更有资本有资格还原战争的残酷。它的残酷在于整个过程都充满了血腥,敌对双方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没有商量,没有调和,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除非某一方提前主动放弃。如果这样,就意味着永远要对另一方俯首称臣。
当敌对双方都把集团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高于一切,甚至超过生命,谁是强者?就得看谁最不怕死!弱者倒下了,是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是强者,要捍卫生者的尊严!强者活下来了,是因为他们要活得更有尊严!
为尊严而战,为荣誉而战,是他们义无反顾、奋力拼杀的全部理由。
在战场上拼得血肉横飞的,不一定就是最后的赢家。因为他可能等不到胜利的时刻,失去凯旋而归的机会。即使一方获胜,胜利的喜气也难冲淡失去亲人的悲伤。因为不管哪一方,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都有生离死别的痛。
战争造就了无数英雄,他们笑到了最后。或封侯拜相,或锦衣玉食。不管怎样,他们都不会忘记与他一道赴汤蹈火的伙伴,不会忘记他们舍身疆场的惨状,不会忘记他们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遗孀遗孤!
高适在《咏史》一诗中写道:“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英雄在没有成为英雄之前,往往让人看走了眼。在风云际会、天下大乱的时候,恰恰是英雄的舞台。他们或崛于草莽,或起于江湖。他们用自己的实力证明:我就是当今的英雄!
这些潜在的英雄,他们一旦走上战场,他们英勇无畏,他们冲锋陷阵,他们舍生忘死,一直杀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这样的人,他们最有杀伤力,他们让生命更加脆弱,他们让战争更加悲壮!
这是《燕歌行》给我们的启示,这是高适要告诉我们的。
战争还在继续,时时有血腥的花朵开在世界的某些角落。
高适还有一首《塞上吹笛》,颇为有名: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是战争的间隙,是边地军营生活的一帧缩影。
冰雪消融,胡地又回到了牧马的时节。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了,高悬中天的明月洒下一地清辉。夜色如此苍茫,如此辽远,从那高高的戍楼上传来熟悉的羌笛曲《梅花落》。清风吹送,一夜之间,传遍了所有的山关险隘。
这一夜,乡思泛滥。这一夜,谁能入眠?
这样的曲子也在李白的诗里纵情地飘荡过。这就是《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里飘荡的不是《梅花落》,满城萦绕的是《折杨柳》。曲子不一样,效果却相同。那一夜,所有游子的心跳都有了固定的指向——故乡。
战争可以赢得安宁,赢得和平。无论胜负,对普通百姓而言,留下的都是无尽的灾难。诗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被诗化美化了的战争,在他的笔下得到了还原。
高适的边塞诗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雄强宏阔的盛唐气象。同一时期,他还作了《登陇诗》:“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豪迈中透出刚强,有深刻的感慨却不带丝毫的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