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计划本学期教学任务已接近完成,为更好地把本册知识全面、细致的掌握好,必须要做好复习计划,认真地进行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复习,有目的、有计划,有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复习质量,为期末考试和检测成绩的提高打下基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训练重点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训练重点内容(课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单元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训练重点内容

一、复习计划

本学期教学任务已接近完成,为更好地把本册知识全面、细致的掌握好,必须要做好复习计划,认真地进行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复习,有目的、有计划,有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复习质量,为期末考试和检测成绩的提高打下基础。

一、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2、在复习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空间观念、应用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查漏补缺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所复习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可按两部分复习,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分为:容易掌握的部分、较难掌握的部分。 容易掌握的部分:第一单元千克、克、吨、的认识、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辨认方向第七单元时、分的认识。这些内容按常规进行复习。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些内容按常规进行复习

较难掌握的部分: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五单元混合运算、第七单元图形的周长。这些内容是本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着重进行复习和分类指导。

2、各部分知识进行分类概括归纳

(1)乘除法口算: 坚持经常练,每节课都安排5分钟时间练,练习的方式尽可能的多样化,如听算,视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等。 乘除法计算:先要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练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题目、连续进位的乘法竖式计算和商中间、末尾有0的题目。混合运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能联系生活实际,解答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2)计量单位的理解与换算。

通过不同形式复习,强化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特别是对吨、千克、克的理解。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好单位之间的进率。

(3)辨认方向与周长的理解、计算。

理解周长的意义,能通过测量、平移等操作方法找出不同图形边的和,计算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4)混合运算和智慧广场:

通过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及推理练习。混合运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班级整体状况:学生整体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也有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每次作业都难以完成;学习中注意力差,书写普遍差。但能认真听课,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个别问题主要有:书写格式和字迹;认真读题,积极理清做题思路。

数学能力情况: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在“复习内容分析”中已有所体现。

须关注的重点:基础计算技能,部分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三、复习措施

1、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要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2、复习着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适当提供思维性强的情景或习题,在保障所有学生达到基本学习要求的情况下,让学习较好的学生优先领跑全班之首,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3、精讲精练,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混合运算、分数的简单计算等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课时划分:

1、克、千克、吨的认识……1课时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3课时

3、辨认方向………………………1课时

4、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5课时

5、混合运算 ……………………3课时

6、年月日…………………………1课时

7、图形的周长…………………………3课时

8、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二、各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 知识要点】:

1、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有克、千克、吨。

2、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3、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1kg=1000g

4、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1t=1000kg

5、相邻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40个25千克的学生重1吨。

6、1T=1000kg 1kg=1000g .

7、换算:单位相互换算的方法

(1)把吨化成千克,千克化成克,是用吨数或千克数乘进率1000。

(2)把千克化成吨,克化成千克,是用千克数或克数除以进率1000。 口诀:小换大减三个0,大换小加三个0。如:把克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吨去掉3个0,把吨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克加上3个0.

7、重量的大小比较 记忆: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

【应用】

1、1枚2分硬币重1克;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1 kg。1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50 g,1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50 g。

2、5本数学书的重量大约是1kg。1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25 kg,4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00 kg,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一头大象约重6吨。

3、计算:1吨 3000千克=()吨,方法是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成统一的单位后在计算。注意:1㎏棉花和1㎏铁一样重。

【重点复习】

感性认识单位:正确的质量单位认识的练习

测量质量要用到测量工具---秤,注意:先看单位再看数字。

判断: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一个排球450( ) 一包方便面100( )

一个南瓜重4( ) 5枚硬币重 5 ( )

测量很重的物品一般用质量单位( ),字母( )表示,1吨=( )千克

一头鲸鱼重30 ( ) 一艘货船重300( )

一只熊猫150( ) 小明家一个月用水3( )

一个梨重220( ) 两包盐重1( )

( )头500千克的牛重1吨;( )台100千克的洗衣机重1吨;

( )袋50千克的大米重1吨;( )个成人大约重1吨。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知识要点】: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1.口算: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先计算0前面的两个数的积,再数一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成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注意进位。

2.估算:方法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做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再把两个近似数相乘。注意结果要用≈。书写格式:86×45≈4500

3.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注意计算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计算时注意两点:

一是连续进位时容易出现以下错误(1)忘记加进上来的数。(2)加错进上来的数。(3)错把进上来的数当做因数去乘。

二是三位数(中间有0)与一位数的乘法,要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当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的积就是0,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则必须加上。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如果百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不进位(包括十位上相乘进位来的数),积就是三位数;如果百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要进位,积就是四位数。

【0和1的运算】任何数加减0都得原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除以任何数(不包括0)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任何数除以1都得原数。

口诀:1、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任何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不能作除数。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要比除数小。3、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4、被减数=差+减数

(二)解决问题

1、“乘加”的题型 总的座位数=台上的座位数 台下的座位数

2、“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积“的题型。剩下的相片数=相片总数-装入相册的相片数

3、“两积求和”的题型。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要明白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4、生活实践题:解答这类题应先计算后比较。

(1)租车:师生共80人,大客车限乘客30人,面包车限乘客20人,租一辆大客车50元,租一辆面包车35元,怎样租车合算?

(2)够不够问题:2名教师和31名学生参观海洋馆,用300元买门票够吗?成人票15元,儿童票8元。

注意:1、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2、一个来回=2次 一趟=2次 往返一次=2次

3、(关于“大约)应用题:① 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② 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③ 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重点复习】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 )或( )。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 )或( )。

□35X3,积是三位数,可以填( ),积是四位数,可以填( )

判断:

一个因数的中间有几个0,末尾就有几个0。( )

一个因数的末尾有0,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 )

125 360

X 8 x 6

可以对准十位,最后把0掉下来。

例:旅游团有206人到森林公园游玩,每张门票8元,团长带2000元够吗?

够不够的问题,记得比较。

例:果园有苹果树358棵,桃树是苹果树的3倍,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不要算一半,是一共。

第三、四单元:东、南、西、北

【知识点】

1、认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2、能够给定的一个方向(东、西、南、北)辨认其它七个方向,并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记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记忆]早晨面向太阳,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左面是北(和我们教室里面向后黑板一致);傍晚面向太阳,后面是东,右面是北,左面是南(和我们在教室的坐向一样);东风吹,树叶向西边飘;树木枝叶繁茂的一面是南面。

3[记忆]数站数时,不数起点,或者数段数,如从白城站-西村站-博物馆站-大生理站,从白城站到大生理站之间是3站,而不是4站。

4、找方向过程中,注意描述中哪个是观察点,哪个是被观察的对象。把自己想象成站在观察点上,用方位坐标图去找方向。

(1)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3)东对(西),南对(北),东北对(西南),西北对(东南)。

(4)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指南针)。

(5)东和南的正中间是(东南),东和北的正中间是(东北),西和南的正中间是(西南),西和北的正中间是(西北)。

(6) “四面八方”是个成语。“四面”是(东)、(南)、(西)、(北)这四个面,“八方”是指 (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

【重点复习】

描述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例:从家出发往( )方到达广场,再往( )方到达邮寄,最后往( )

方,到达学校。

第五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P14 例1)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先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P16 例2):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二) 竖式计算

1、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及口诀

【注意点:(1)读法在写的时候只需要把除号和等于号写成语文字。如:18÷6=3读作:18除以6等于3。(2)部分小朋友口诀有些遗忘,希望重新背一背。】

2、除法的意义(3种情况) 如:54÷9=6; 把(54)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6); (54)里面有(6 )个(9 ); (54)是(9)的(6)倍。

【注意点:只有在填写“( )个( )”时,需要交换商和除数的位置。】

3、(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如:写出余数是5的算式。【注意点:除数最小是6。】20÷5=3……5 (×) | 17÷3=4……5(×)

(2) 知除数,定余数。 如:□÷5=4……□ 【注意点:余数最大是4,还可以是3、2、1。】

4、错题订正。 【注意点:改正错误时,只改答案,不改题目!!!!】

(三)解决问题

1、余数的三种处理情况:

(1)有25本课外读物,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多少本,还剩多少本?【这类题目主要是漏写单位名称,以及答的书写不够规范,有的只答了半个。】

(2)1壶茶可以倒6杯。25个客人至少需要几壶茶?【这类题目同学们要理解为什么要加1】口诀:余数进一法

(3)有一块花布长25米,做1套衣服用3米,最多能做几套衣服?【这类题目同学们要理解为什么不要余数】口诀:余数退一法

2、一枝铅笔8角,妈妈带了3元钱想买4枝够吗?【解决这类题目时,别忘记比较多少的过程,如:4×8=32(角) 32角>3元 答:妈妈带了3元钱想买4枝是不够的。】

3、派车问题:数学书第9页。 【关键要学会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全部租人数多的,然后可以把人数多的辆数一辆一辆的少掉,算出相应的人数少的车的辆数。】

[本单元知识点]1、整百数除以一位数;2、商中间有0的除法;3、商末尾有0的除法;4、简单应用。

1[记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百位够除时商是三位数,百位不够除时是两位数。)

2[记忆]商中间有0的除法。(十位不够除时要商0)

3[记忆]0乘任何数都等于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等于0。

4[连除应用题]。

5[半价出售](原来的价格÷2=现在的价格)

6、记忆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跳绳的总个数÷几分钟=每分钟跳的个数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打字的个数÷时间=每分钟打字的个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解决两步连除问题:连除或先乘再除。连除两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1、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也就是除数必须比余数大。

□÷6=8……◇,◇最大是( ),这时□里的数是( )。

□÷◇=5……7,◇最小是( ),这时□里的数是( )。

2、被除数相同,如果除数大,它的商反而小;如果除数小,它的商反而大。

如:36÷4>36÷6

3、除数相同,如果被除数大,它的商就大;如果被除数小,它的商就小。

如:36÷4>24÷4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它的商就是两位数。

如:如果□4÷2的商是两位数,那么□里可以是( )。

5、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它的商就是一位数。

如:如果□4÷2的商是一位数,那么□里可以是( )。

6、熟记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六单元:年、月、日

【 知识要点】:

重点:(一)年、月、日部分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天数 31 平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闰29

大小月 大 平 大 小 大 小 大 大 小 大 小 大

四季 第一季度 平90 闰91

第二季度91 第三季度92 第四季度92

上半年 平年181天 、闰年182天 下半年184天

平年全年365天 52个星期零1天 闰年全年366天52个星期零2天

1、100年是一个世纪。21世纪是指从2000年至2099年。

2、一年有12个月。(1)31天的是大月,大月有7个: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2)30天的是小月,小月有4个: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记忆: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3)二月是平月:平年二月是28天,闰年二月是29天。通常4年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上半年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184天。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

3、一年有4个季度。

(1)1月、2月、3月是第一季度,平年的第一季度是31 28 31=90天, 闰年的第一季度共91天。

(2)4月、5月、6月是第二季度(共30 31 30=91天),

(3)7月、8月、9月是第三季度(共31 31 30=92天),

(4)10月、11月、12月是第四季度(共31 30 31=92天)。

4、每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上旬、中旬各有10天,下旬大月11天,小月10天,平年二月8天,闰月二月9天。

5、星期(周):一星期为七天。平年一年有365天,合52星期余1天;

闰年一年366天,合52星期余2天。

【应用】

1、 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如:小华2006年6月出生,到今年6月(7岁)。计算方法:现在年份-出生年份=岁数,2013-2006=7(岁)

小华今年7岁,他是(2006年)出生的。 计算方法:现在年份-岁数=出生年份,2013-7=2006(年)

2、豆豆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生日在()月()日。(根据生日次数推算生日,掌握的知识点是平年与闰年二月份的区别,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也就是不是每年都有2月29日,豆豆四年才能过一个生日)

3、(难点)计算天数[分月计算] 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月 份 6 月 7 月 8 月

思考 12日----30日 31天 1日-----17日

30-12 1=19天 31天 17天

合计:19 31 17=57天

注意:为什么六月要加一天,是因为6月12日也要计算进入。

4、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会计算到今年(或任一年)建国多少周年。如:到1999年是建国(50周年);到今年10月1日是建国(64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钟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第一圈从凌晨0 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第二圈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也是12时。晚上12时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相转化:

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凌晨1时 —— 1时 晚上6时 ——— 18时

早晨5时 ——— 5时 晚上7时 ———19时

上午8时 ——— 8时 晚上8时 ———20时

中午12时 ——— 12时 晚上9时 ——— 21时

下午1时 —— 13时 深夜12时 —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下午2时 —— 14时

2、普通计时法:用“凌晨”“上午”来描述0时到中午12时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来描述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这段时间里的时刻。

3、把普通计时法写成24时计时法: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如凌晨4时写作: 4:00),时刻不变。中午12时过后的时刻,我们可以加上12 (如下午2时:2 12=14 14:00);

5、把24时计时法换成普通计时法时: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在时刻前加上“凌晨”“上午”。中午12时过后的时刻,我们可以减去12,再在时刻前加上“下午”“晚上” (如14时:14-12=2 ,下午2时)。

【应用】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上午9时 9时

晚上9时 21时

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凌晨、早晨、傍晚、晚上等前缀。

2. 求经过时间

1)、结束的时刻 — 开始的时刻= 经过的时间 (或 到达的时刻 — 出发的时刻= 经过时间)

开始的时刻 经过的时间 = 结束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 —经过的时间= 开始的时刻

2)、同一天里的时间: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两天的时间:24 - 第一天的时间 + 第二天的时间(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不在同一天内,可以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求经过时间:先求出第一天经过的时间,再加上第二天经过的时间。)

3)、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 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3)、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3

第七单元:认识周长

【知识要点】

1、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

长方形的周长÷2=长 宽;

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周长÷2-宽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的( 2 )倍。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周长÷4;

正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边长的( 4 )倍。

4、求正方形的周长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5、从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宽)。

6、利用(一)面墙围一个长方形,最少的长度=宽+长+宽;

易错题

1、利用(两)面墙围一个长方形,需要的长度=宽+长

2、一个长方形纸板,长是16分米,宽是9分米,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3、画三个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知识要点】

一、“平均分”(重点)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表示。

4、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是有几个分数单位。

5、(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二、比较分数的大小。

①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②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三、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重点)

① 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