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不下现实,又摸不到理想的人,活得最辛苦

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是否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搬着砖、挖着煤,却依然怀揣着作家梦?

你小时候是否也想当个画家或者科学家?长大以后,却想做个拥有铁饭碗的公务员。但是,当你看到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却兴奋地只想做一个好妈妈/好爸爸,一家人吃饱穿暖,再奔小康就更完美了。然后对自己说:“理想和现实,不过是鱼和熊掌,更何况还隔着诗和远方。”

"我在梦里吻过的白云,竟然是枕边的臭袜子"。

关于理想和现实,总有太多的无奈和不甘。但是,更令人难受的是——煎熬。如果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迷茫,那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却又放不下现实、摸不着理想的状态,每一天都是煎熬。他们是活得最辛苦的一类人。

知乎上有网友说:

“活得最辛苦的人,不是连续几个月刷夜的学霸,不是只会逃课挂科的学渣,不是一无是处只能靠爸爸,不是没有背景的实干家,而是既沉不下心读书,也放不下心去耍,没有富二代的命,还得了一无是处的病,这种,每一天都是煎熬。”

二、人生困局皆因自我限制

A姐喜欢画画,梦想是当绘本作家,平时也画画。她目前的工作是并不喜欢的国际贸易。她想离梦想近一些,想换一个插画相关的工作。但是她觉得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也没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怕自己无法找到这方面的工作,因而退缩了。当她看到周围有朋友成功从全职家庭主妇,从零基础变成某平台的签约插画师。她羡慕得不得了,很想像那位朋友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顺带把钱挣了。可是她又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放弃目前的工作就断了经济来源。她很迷茫、很焦虑,无法专心做好工作,也无法静心画画。

采铜在《精进》里说: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诗和远方(别人有诗和远方)(1)

这些思维惯性会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无意识地植入到我们的大脑当中,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暗含的假设,从而限制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范围,看不到更多可能的选项。自己逐渐成为井底之蛙而不自知,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自己的活动区域也仅仅局限于井内,却不知道井口之外的天空是无法丈量的,更不知道只要奋力一跃跳出思维限制的这口井,就能看到真正的天空。

采铜指出,有关人生选择,通常暗含以下四种典型的假设:

01. 赛道假设

所谓赛道假设,就是指暗自认同人们都处于既定目的的赛道上,获胜的都是极少数的人。

这类人容易对竞争产生焦虑,对失败产生恐惧。由于害怕失败,他们不敢尝试很是错,所在既定固化的轨道上不停地跑。他们越跑越累,越跑越消极,因为这不是他们想要的。

02. 低关联假设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暗自认同低关联假设的人们,却认为人生中的种种经历是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

日本多产作家渡边淳一的主业是医生,梦想是当作家,而他当医生的经历给了他许多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乔布斯把书法课上学到的东西用到了设计苹果电脑和字体上。正如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所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03. 僵固型心智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暗自认同僵固型心智的人们,用的却是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资质平平,天赋不足,更糟糕的是,他们还有一颗玻璃心,一旦受到挫折的时候便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04. 零和博弈

采铜说,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在面对竞争的时候,更倾向于从对手那里争夺资源,而不愿意去寻找一种“双赢”的方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诗和远方(别人有诗和远方)(2)

三、找到人生的第3种选择,鱼和熊掌可兼得

当你认为自己在人生中遇到了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可以试着按照采铜说的三步去做,跳出思维局限,找出第三种选择: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修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思维局限呢?

采铜在《精进》里给出了三种思维框架,帮助正在寻找新方向的人。这三种思维框架是目标闲置,能力嫁接和改造特性。

01 目标闲置

当你的人生有两个以上目标的时候,你如何处理多个目标呢?是先完成目标A再去完成目标呢B?还是目标A和目标B同时进行?

采铜说,先完成目标A再去完成目标B,这种做法是串行模式。目标A和目标B同时进行,叫做并行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会令人感到压力山大,无比焦虑。

目标闲置可以提供给你处理多个目标问题的思路。这里的目标闲置是指暂时把目标搁置一段时间,如一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三年,转而去做其他不同的事情,直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继续之前的目标。

02 能力嫁接

事物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运用这种关联性找到工作和爱好之间的联系。知识的深度有时候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很好的解决问题,却也存在弊端,因为深度的问题,导致知识面较窄,因而无法看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有对知识广泛地涉猎,才能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到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结。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仅通过华生手腕被晒黑,以及他的言行举止,就能够判断华生是一个刚从阿富汗回来的军医。如果福尔摩斯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他又如何能够做到这么精准的判断呢?

从工作中找出与你的爱好相关联的能力联结点,并将这个能力嫁接到你的爱好当中,利用业余时间精进你的爱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诗和远方(别人有诗和远方)(3)

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罗伯特.朗,曾经作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他从小爱好折纸,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折纸。他将折纸艺术与数学结合,将自己的数学能力嫁接到折纸领域,提出了三个交叉学科:折纸数学、计算折纸学和折纸工程技术,成为了折纸艺术理论的先锋。需要借助数学分析才能完成。后来,他从NASA辞职,专心折纸,作品均价从几百到几千美元。

采铜在《精进》里说:“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寻找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03 改造特性

理想与现实并非非此即彼。你可以通过改造你的工作和爱好,让它们变得有趣和有富有弹性。采指出,改变爱好的特性最好方式就是,将“消费型兴趣”变成“生产型兴趣”。

比如你喜欢看电影,那么你可以尝试着写影评;如果你喜欢画画,你可以尝试为童话故事画插图。通过这种生产型的锻炼,相信你已经不仅仅是只看电影和随手画,里面加入了更多属于你自己的创造。

上文中的A姐,在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时候,给自己设置了不少隐含假设而不自知。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暗含假设以及解决方案如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诗和远方(别人有诗和远方)(4)

通过上述三种思维框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自己的“第三种选择”,兼得鱼和熊掌。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史蒂夫.乔布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