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怎么做大的(冯玉祥与马伯声的兴学合作)(1)

冯玉祥

冯玉祥怎么做大的(冯玉祥与马伯声的兴学合作)(2)

马伯声

20世纪30年代,以马伯声为代表的泰安贤达在教育、商业、新式企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冯玉祥寓居泰山期间,广泛与泰安百姓交往交流,其与马伯声通力合作,兴办教育的事情在泰安百姓与地方社会中产生了长远影响。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平民将军”“布衣将军”。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胜利的时代。泰安是冯玉祥探索救国之路,锤炼革命意志,为继续前进短暂休整的地方。据蒋铁生考证,冯玉祥两次寓居泰山的时间分别是1932年3月到10月、1933年8月到1935年10月;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冯玉祥在泰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其与泰安百姓交往的历史更值得探讨和书写。纵观冯玉祥一生,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不论是抗战救国还是兴办教育,其所作所为都明显体现出了朴素的平民情怀。

冯玉祥的平民情怀在其家庭出身上就打下了深厚的烙印。冯玉祥家里世代多为普通农民,其曾回忆“后来一共生了我们兄弟七个。当时因生活艰难,兄弟们营养不足,死去了五个,三弟长到很大,后来也死了。”如此,可以看出其源出平民的家庭状态。虽官至上将,后又在国民党政府中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职务,但平民出身的冯玉祥始终具有普通百姓的心态,可以说“平民”是其一生始终坚守的身份立场,如同其在1940年创作的自题诗《我》中所说的“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出自平民,为了百姓,这样就使得关心民瘼成为冯玉祥始终如一的立场态度。因为出生于平民之家,因此冯玉祥对下层百姓生活的疾苦有着较深的体会。其心系百姓,关心平民生活的事例很多,首先体现在其倾全力创建平民学校上。

冯玉祥在泰安兴学

冯玉祥平民情结的显著表现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是崇尚节俭、反对奢靡。冯玉祥到泰安半个月后,1932年4月10日,汪精卫发来电报,言汇款2万元,冯回电拒收,并且在电报中反复说“人民生计日益艰苦,甚至终日劳动犹不得一饱”“惟一文钱都是人民的血汗,不可滥用而养成奢侈之风”“弟养疴泰山,鲜用巨款,留五百元足矣”。当然,后来冯玉祥为开办教育设计陈璧君捐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全力兴学,积极开办贫民教育是冯玉祥平民情结的第二个表现。1933年冬,冯玉祥在泰山普照寺西创建三间草房开办贫民教育,学生均为贫苦农民子女。这是冯玉祥在泰山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因男女同堂上课,引起周围百姓议论,稍后,冯玉祥又在该校附近创办女校。

1934年春,冯玉祥将兴办平民教育的重任委托给范明枢。根据范明枢的调查,制定了小学发展规划,拟在泰山南麓西至杜家庄,东到黄山头约30华里、南北约10华里的地方兴办学校。范明枢为总校长,冯玉祥为名誉总校长。当年7月,小王庄小学开学,以后冯玉祥又先后在附近各村创办起14所学校。泰山革命烈士祠落成后,冯玉祥把学校名称改为“泰山革命烈士祠纪念武训小学”,简称“泰山武训小学”。

在冯玉祥、范明枢、李德全等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泰山武训小学形成了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形式。武训小学总校设在泰山西麓的小王庄,各分校在总校领导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总校有高级班和初级班之分,高级班设国语、算术、历史、理化常识、体操、武术、唱歌、图画、劳作等课;初级班设国语、算术、社会、卫生、体操、武术、唱歌、图画、劳作等。体操课主要是进行军事训练。武术课是学拳术和大刀术,由专职武术教师任教。总校有自编自印的德育课本。

武训小学不收取学生学杂费,还要给学生提供课本和学习用品,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提供衣服和生活资助。教师的工资待遇,因学历、年限和所担任的课程、教授学生人数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教师每月工资9元,水平较高、教学生数多者,每月10至12元,两位教师以上的学校,为主的教师每月13至14元。

武训小学的办学费用主要由冯玉祥承担,这就导致他经济上较为紧张,在其日记以及年谱中经常看到“经济很困难”这样的表述,甚至无力买菜。虽然面对经济困难局面,但是冯玉祥在办教育上是毫不吝啬的,“关于用钱,除了办学校以外,须格外小心动用”。在其日记与年谱中,经常看到冯玉祥捐助学校的内容,诸如1934年5月9日,就为泰安男女小学捐洋150元。

马伯声与泰安教育事业

20世纪30年代泰安回族教育取得明显成绩。1936年,金长祺调查泰安回民概况后写道:“泰城虽教众不过五百余户,但宗教活跃不亚他地。就清真寺而言本城即由一而四,教育机关有私立高级小学两处,公立初小一所,失学儿童得此良机,可谓宗教教育有幸,望各地回教贤明诸君照此一试,不独回教教育之发展,而国家之兴衰亦利赖之!”当时泰城回民学校以清真寺初级小学、仁德小学以及白氏小学为代表。

仁德学校系马伯声独资创建。马伯声(1890年-1966年),回族,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办事处北新社区人。自1929年起,马伯声先后在泰城或山东其他地方创办了仁德面粉厂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可以说,马伯声是泰安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除了开办企业,他对泰安最大的贡献当属不遗余力开展教育。

马伯声的父亲马仁德在其6岁时教导他:“汝三世祖宗均因家贫失学,深感目不识丁之苦。愿汝入学受教,学习识字,如有力量应当发展贫民教育”。基于此,马伯声于1927年在泰城西关回民聚居区创办仁德小学、平民识字班和扫盲夜校等教育组织。

仁德小学为泰安贫民子弟提供学习机会减免学费,该校教员20余人,学生达300余人,“仁德小学系马伯声独资创办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季,迄今九载,捐助校款达七万数千余圆,教部予以最优等奖章……该校除课程知名全县外,军乐、国术尤为全县所景仰”。该学校在泰安近代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其中泰西回民抗战队伍的创建者、抗日英雄米英俊,新疆大学分校校长米居卿以及中共早期党员、著名的外交大使徐晃都毕业于仁德小学。

在马伯声的带动下,泰安回族教育发展较快。根据当时人石觉民的调查可知,泰安县“回教共有小学十一处,有学童1003人,内回民儿童589人。小学设施,较首善之区南京就学回民儿童竟多一倍,足证山东政治渐入轨道,教育设施亦渐普及,加关心回民教育事业者言行一致,故效果甚大”。

《回教教育界之荣誉(泰安通讯)》称:“山东泰安县回教人物对于教育方面,深加注意,统计该县回教人所办小学不下二十余处,就中以泰安西关马伯声氏,独资创办之私立仁德小学为佳……该校自十六年(1927年)创办以来,所用款项,已达七万数千元,皆由马氏一家担任,成绩之优,冠于鲁南。屡经教育厅传令嘉奖。”泰城群众赠马氏“普沾教泽”匾额;国民政府教育部亦颁发“兴学奖状”。

难能可贵的是,马伯声等在教育事务中能够打破壁垒,不分畛域惠及全社会,“仁德清真二校均回汉兼收”;白宗茂所创办的白氏小学有学生百余,“全校尽汉教学生也”。

冯玉祥与马伯声通力合作

冯玉祥与马伯声交往的情感基础是二人都有平民情结,且都大力推动平民教育。同冯玉祥一样,马伯声在兴办教育上也不遗余力,甚至“家住草舍,而学校却是砖瓦楼房”。教育救国、开启民智的共同理念则体现了马伯声与冯玉祥兴学合作上的社会情怀。1937年2月6日,马伯声为仁德小学农事试验场地亩拓展一事致信冯玉祥,希望能够购买该地、拓展学生的试验空间。内容如下。

焕公委员长勋鉴:

遥达教颜,企慕甚殷。伯声侧身实业,兼办仁德小学各情形,谅早在宪鉴之中,勿容赘述。敬肃者:伯声前为发展敝校学生实验精神,培植农林知识起见,数年前曾购妥李家山庄山地一段,拟辟为农事实验,俾各学子除讲习学理外,尚可前往实地试验,庶能学得其用,免蹈空谈。惜该地太小,不敷应用,正设法扩充之际,适值李家山庄地又出卖一段,可谓天假良缘,助我计划实现也。惟因该地距我公设学之处尚不甚远,在未得钧座同意之前,不便遽尔丈量,致失周到。商讨之余,即而谒魏营长建亭陈明原委,并恳托转呈请示。嗣承答复,尝谓不用此地,伯声聆悉之下,乃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佈量农场工作。旋接范先生明枢函,事有变化,伏思我公爱护泰岱,提倡教育,不遗余力,对伯声购地设场试验学术之举,当蒙赞许,且彼此购地佥为办理教育而设,其中或稍有缓急之分,目的既同,自当通力合作,用□□恳,光施格外,俯赐通融,暂将该地让於敝校,以济目前之需,实深盼祷。事关学童试验前途,故敢不揣冒昧,披沥相求,伏起钧裁。倘蒙赐示遵行,则不胜翘企待命之至,肃此虔请,勋安!

马伯声鞠躬

根据上文马伯声给冯玉祥信件可知,马伯声为培养学生实践精神、拓展学生农林知识,曾于数年前购买一段李家山庄的山地作为学生的农事试验场。但该地太小还是不够使用,当李家山庄又准备卖一段地时,马伯声认为这是个绝佳机会。奈何,李家山庄要卖之地与“惟因该地距我公(按:指冯玉祥)设学之处尚不甚远,在未得钧座同意之前,不便遽尔丈量,致失周到。”当时冯玉祥已经离开泰山到南京任职了,考虑周详的马伯声“谒魏营长建亭陈明原委,并恳托转呈请示”,在得到“不用此地”的答复后,开启丈量工作。

正按计划丈量农场之时,马伯声接到了范明枢来函。虽然现在并不可考范函内容,但是肯定的是“事有变化”。根据《冯玉祥日记》《冯玉祥年谱》可知,当年1月20日,亦即马伯声给冯玉祥写信前半个月,作为冯玉祥泰山办学的总管范明枢来到南京,于当天跟冯玉祥会谈。其间,冯玉祥对泰山办学、种树、科学馆、图书馆的管理等作出详尽安排。虽不可知其详尽安排的具体内容,但是肯定涉及马伯声欲购李家山庄土地一事。

马伯声在信中肯定了冯玉祥“爱护泰岱,提倡教育,不遗余力”的兴学行为;同时亦表明他自己为仁德学校购地开办试验学术之举,也应“当蒙赞许”,最后其提出“目的既同,自当通力合作”,马伯声认为事有缓急,其购地辟场实为“目前之需”,因此恳请冯玉祥“光施格外,俯赐通融,暂将该地让於敝校”。

马伯声来信后仅六天,2月12日,冯玉祥写信回复,具体内容如下:

复马伯声先生书

二六年二月十二日

顷接来函,敬悉为发展贵校学生实验精神起见,购地辟场,实地试验,足见学重实用,甚佩。尊意因购地太小,又适与敝校所购之地相连,期能相让,以资扩充,同为兴学,有何不可通融?即以此地赠送贵校可也。并将购地契约附交,聊做证明,即希收存。耑此裁复。顺候文褀!

冯玉祥启

回信中,冯玉祥用“甚佩”二字肯定了马伯声开办教育,注重实用、“购地辟场,实地试验”的精神,更能显示冯玉祥全力以赴支持马伯声开办学校决心的是“同为兴学,有何不可通融?”可以说,这句话是冯玉祥对马伯声“目的既同,自当通力合作”的回复,也表明身份悬殊的二者在兴学上的高度共识。

此外,冯玉祥将马伯声欲购置的李家山庄地亩赠送给仁德学校,“即以此地赠送贵校可也。并将购地契约附交,聊做证明,即希收存。”这件事在当时报纸上亦有报道,“因冯氏对该校印象夙即良好,对此举尤为赞同,当慨然将去岁自置山田三十余亩赠与该校作为场址”。这不仅体现了冯玉祥致力兴学救国的初衷,也彰显了其作为平民政治家的社会担当,更显示出其“平民生,平民活”“只求为民,只求为国”的高尚情怀。

不仅给马伯声办学提供物质空间,寓泰期间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也多次赞扬马伯声的创业兴学精神,与之交友,多次到学校参观访问。后来,冯玉祥离泰南下任职,行前在仁德校讲话,勉励师生“共同奋进,抵抗日寇,保卫国家”,并索取学生制作的飞机坦克模型为纪念。后来,冯玉祥因事北上,与马伯声在火车内促膝谈心,《大公报》记者为之摄影留念。

结 语

冯玉祥与泰安回族交往交流是站在民族团结基础上的,其在《回胞》中就说“若不杀倭寇,永远无自由;五族需团结,拼力报此仇”。在冯玉祥眼中回族就是同父母的兄弟,“回教好同胞,我们同父母”;因此,其住泰山期间关心百姓生活亦是不分畛域,不分民族皆为之。冯玉祥两次寓居泰山仅两年多的时间,他“非常关心当地群众生活疾苦,他做的许多好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他不仅与回族名流交往,也与一般回族百姓来往;不仅关心回族教育,也关心回族挑夫的命运。

冯玉祥与泰安回族马伯声交往,推动了回族教育等事业发展、促进了泰安近代社会转型,也体现了其平民生、平民活的基本立场,表明了其只求为民、只求为国的价值取向,更彰显了他不分畛域,关心民瘼、哀怜民生多艰的社会情怀。

(作者金坡,单位: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作者白霞,单位: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