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孙犁简介(孙犁的白洋淀纪事)(1)

白洋淀风光

最近清理书架,我又把这本发黄的《白洋淀纪事》保留下来。她已经陪伴我60多年了。

1958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从图书馆借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因为入迷而手不释卷。尤其是其中《荷花淀》一文,使我享受到诗情画意和清新淡雅之美,也让我了解了明媚秀丽的白洋淀风光和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民,为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所以一毕业,我就自愿申请,到刚刚建校而又交通不便、地处白洋淀中心的端村中学任教。

当时正值“低指标、瓜菜代”时期,条件虽然艰苦,工作热情却很高涨。我一边上课,一边拖动因营养不良而浮肿的双腿,带领学生搬砖、建校,还要抽时间进行“家访”。一次,我去一个学生家,见炕上有一本“破书”,拿起一看,既没封面,又没“目录”,连书名都不得而知,再一翻看内容,“啊,有《荷花淀》!”我不由得心头一动,不用说,这就是那本我早想买而又没法买到的《白洋淀纪事》了!我不好意思地向学生家长说“借借看”,家长很爽朗,“什么借不借的,反正我们也没用,没准到了你们文化人手里,还能有点用场。”我高兴极了,拿回学校就用牛皮纸包好书皮,粘好撕破的书页,补好“目录”……

从此,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翻阅这本书,特别是对《荷花淀》,我一遍一遍地朗读,一句一字地体味,久而久之,就把重点段落和语句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把那些描写白洋淀风光和织席、划船的字句用到作文教学中,一字一句地讲给学生听;带领他们到荷花淀实地体验当年“水生”们痛打“鬼子大船”的豪情,到场院去跟“水生嫂”们学习织席。我还把专门描写端村妇女在集市上卖席、女孩子们“像貌端庄地坐在门前”织席的《织席记》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说明这是作家孙犁在1946年从高阳、蠡县来端村采访时写的,意在使学生了解父辈解放前的贫困生活,体会“织成一个席,还不能点火做饭!还要在冰凌里用两只手去挖地梨……敌人(指日本鬼子)如果再呆一年,端村街上就没有人了”等悲怆语言的真正含义,让学生知道这就是“过去的白洋淀”。

时光流逝,转眼60多年过去了。期间,我先当老师,后调县里搞宣传报道,不遗余力地宣传白洋淀!白洋淀南岸的雁翎油田开发后,我又调华北油田工作。我心里有个“小九九”:不管工作地点怎么变,就是不离白洋淀!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这本《白洋淀纪事》始终带在身边。

现在,我已近耄耋之年,仍不时翻阅这本破旧、泛黄的《白洋淀纪事》……看来,她得陪伴我走到人生的终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