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对王阳明心学的评价并不高原因之一,是被认定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阳明心学最核心的4句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阳明心学最核心的4句话(阳明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阳明心学最核心的4句话

阳明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辨——顾久

新中国建立后,对王阳明心学的评价并不高。原因之一,是被认定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如侯外庐先生等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阳明有“一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历史传统的渊源来考察,王阳明近则接踵陆象山、陈献章,远则继承了曾子——子思——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传统”,并举《传习录》为例:“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1

因上述著作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整体上对思想史进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的代表作2。加之“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又简单地以政治上的革命与反动、进步与保守、正确与错误等等去划分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似乎凡是‘唯物主义’便是革命、进步与正确,凡是‘唯心主义’则是反动、保守与错误”3。于是,阳明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不但评价不佳,而且是反动、保守、错误的,值得批判的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对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辩说者不少。本文拟以马、恩的原旨和大脑科学的新成果,对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进一步辨析。

新中国教科书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通常表述如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是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学学说,都是哲学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都属于哲学的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的意识能否认识物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哲学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

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原旨相较,显得武断而且简单化、概念化。

(一)马克思在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没有采用简单贴政治标签的方法,而是对两者进行历史、客观的评价。比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5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对两者进行了扬弃,最终“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回答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唯物主义,顾注)与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唯心主义,顾注)的辩证关系。”6

显然,马克思心目中的唯物主义并不就是革命、进步与正确的,而唯心主义也决不等同于反动、保守与错误。

(二)恩格斯在论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起源时,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

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为何是在近代的欧洲?因为近代欧洲工业化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促进,最终使人产生主体意识,淡化对上帝的依赖,将自身与身外世界分离开,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才清晰凸现出“唯物”“唯心”的概念。所以恩格斯接着说:真正推动近代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7

若按张世英先生的归纳:近代以前,人们的世界观是“前主客阶段的天人合一”;近代以来,才产生“主体-客体关系的结构”;进入现代,则可能进入“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8而且张先生还认为:中国人真正地、自觉地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乃是鸦片战争前后,体现在魏源思想上。他评述:“魏源的主-客关系思想,及其对传统的‘万物一体’说的无情批判,虽尚不够细致,但显然标志着中华‘睡狮’所受到的一次猛烈的震撼: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从主导方面来看,几千年来一向沉醉于不分人己、不分物我、不分彼此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迷梦之中,轻视求知,以湮没‘自我’于‘天’(自然之整体与名教纲常的封建社会群体)之中为最高境界,并以此自傲。魏源敢于公开明确揭露其危害,并提出科学求知的理论基础——‘主-客’关系的思想以与之对立,实乃西方‘船坚炮利’震撼的结果。魏源实开中华儿女之‘自我’冲破原始的浑沌的‘一体’之先河”。乃至,在他看来,“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做是向西方近代学习和召唤‘主体性’的历史”。9

王阳明的时代,尚未经工业文明以及近代科学的洗礼,属“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那是个拥有天地鬼神、祖宗儿孙、长幼尊卑的神圣世界。要求他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就好比要求秦始皇掌握核武器。

这里主要引证埃里克·坎德尔与约翰·奥基夫两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成果。埃里克·坎德尔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2000年获诺奖。他从海兔研究开始,进而研究老鼠的空间记忆,近年还来提倡建立一门融合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心智科学”。约翰·奥基夫则被誉为“大脑定位系统的发现者”,2014年获诺奖。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人类的空间感归入“先验感性”,并说:“借助于外感官(我们内心的一种属性),我们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全都在空间之中的。”10但他未能指出外感官具体如何表象出空间感的。

坎德尔谈及空间的“先天性”:“从蜗牛到人类的所有生物,都是以空间知识作为其行为的核心”。11就是说人类的空间感是一种从低等生物演变而来的生物生存功能及本能。

奥基夫则发现了空间感如何在大脑中被表征的。他“在海马(大脑的一个部位)中找到了一些神经元,它们只是在处于环境中的特定部位时有发放(发出电信号),这个部位就称为此神经元的‘位置野’(place field),而这些细胞就称为‘位置细胞’(place cell)。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位置野。”“人们猜想,会有一些细胞能表征运动方向和距离,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像地图一样的结构中确定位置表征。……果然在前海马支脚(presubiculum)中发现了表征动物的头部所朝方向的细胞,……在海马边上的内嗅皮层发现了构成脑内空间坐标系统的网格细胞,这些细胞可能给出动物沿特定方向移动的距离。人们也在海马支脚(subiculum)和内侧内嗅皮层发现了对边界敏感的细胞。这些都为认识位置细胞功能的脑机制提供了支持。”12

而在此过程中,大脑还需要不断地在“自我中心座标”和“异我中心座标”中切换才能定位空间。坎德尔说:“大脑必须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输入合在一起,然后产生一个完整的内部表征,它不能仅仅依赖任何一个单独的输入。通常,大脑在不同区域以不同方式表征空间信息,每种表征的性质取决于它的目的。” “大脑的有些空间表征通常使用自我中心的坐标(以信息接收者为中心)……自我中心的表征有很多用处,人类或猴子通过它把目光投向特定位置来定位一个突如其来的噪声,果蝇用它来躲避与不愉快反应相联结的气味,海兔靠它来产生缩鳃反射。”“对于其他行为,比如小鼠或人类的空间记忆,把生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外部世界来进行编码以及对外部物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此类目的,大脑使用异我中心的坐标(以世界为中心)。”当一只老鼠走迷宫时,大脑自我中心的坐标与异我中心的坐标不断交叠,而其“大脑将它的周遭环境拆分成许多相互重叠的小区域,类似一幅马赛克,每一个区域由海马体中特定细胞的活动来表征。在大鼠进入一个新环境后数分钟内,这幅内部地图就形成了。”13

该发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自我中心”与“异我中心”脑区的交相混用者,所以每一个人都难免有“唯心”(当“自我中心”时)和“唯物”(当“异我中心”时)的复杂思维活动。在处于不同的境遇,针对不同的问题,会体现出不同的层面。只是,以纯粹概念为生的哲学家,可能因为不断坚守其中之一而不自知或难自拔。

一个人既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正如恩格斯评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14可见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思维领域里共同保有“异我中心”与“自我中心”两个座标。

再如,马克思是开创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思想家,但也不时陷入到“先验幻相”之中。李泽厚说:“‘先验幻相’指的是,由于没有经验的支持,抽象思维所产生的是‘只可思之,不可知之’的对象概念。如康德所讲,它是先验理性所自己生发造成的理念幻相:‘由知性观念而形成超越经验可能性的概念便是理念’(《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幻相引导我们越出范畴的经验使用,而以纯知性的扩展蒙蔽我们’(同上)。……由于缺乏经验的支持,便成为只可思考不能认识即不可能证实其真实存在的理念幻相。我以为马克思的上述‘枢纽点’及其概念,相当类似或接近这种思辨抽象所产生的‘先验幻相’或先验理念。它以高屋建瓴的思辨方式,揭示资本家掠夺工人劳动产生大量财富的根本来源,揭示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假性质,提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它在范导、指引人们的思维从而行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这只是一种哲学上的意义。落实到实证的经济科学,由于缺乏足够的准确的中介环节,以‘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论出‘按劳分配’,由此直接构建未来社会,便产生了先验幻相。”李泽厚还分析:“……辩证法和历史感如果脱开具体经验来抽象地运用,便会造成如康德讲的先验幻相。康德特别强调思维结合经验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数学和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可以除外。但物理学最终仍需经验(实验)验证。数学则恰好相反,必须脱离经验来思维……。马克思受黑格尔影响太深,如伯所说,马克思虽然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头脚颠倒,即不是从绝对理念而是从物质生活出发,但《资本论》第一章却脱离物质生活的具体经验即各种具体的劳动结构,从‘不问其表现形式’的思辨抽象的‘同一的劳动力支出’等辩证概念为基础来运作,这仍然有如黑格尔绝对理念的辩证运用一样,便产生了先验幻相。今天现代化生产所必需的科层组织和对工人劳动的关系已极端复杂,早已无法纳入或接轨于这些抽象概念和辩证思辨之中。材料表明,马克思正式写作《资本论》前正欢天喜地沉浸在重新阅读黑格尔逻辑学之中。但是,也不难理解,当年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的一腔愤怒和正义观念、革命情感,黑格尔的辩证法有如列宁所说,成了他们的‘革命的代数学’。马克思以几个基本辩证观念为基础,整理编排了大量经验资料,推论出了这个资本主义必然迅速崩溃的‘代数学’,满足了整整百年革命实践的理论需要。”15

又如中国当代伟人毛泽东,不断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撰写过《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雄文,还脚踏实地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但其年轻时也曾发论:“个人有无上之价值,有百般之价值,使无个人(或个体)则无宇宙”16,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曾反对客观数据分析、轻视法律法规,无视国情民情,笃信“亩产万斤”,并采用军事动员模式,开展带有极主观色彩的大跃进运动。

既然如此,王阳明先生身处明代那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很不理想:叛乱需要止息、社会需要安定

等“异我中心坐标”的时段里,他知己知彼,能征善战,有效管理社会等,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智慧;而当面向需要将社会秩序与个体心灵秩序相统一的时候,难免产生如马克思所说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17,以及恩格斯所说的“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为起来……”18(306)所以,王阳明在孟子、陆子等奠定的儒家理论概念之上,强调“自我中心坐标”的能动性和超越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1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75,883,884.

2张岂之.中国思想通史简介[J].华夏文化2008(03)4-5.

346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3. 214,230.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一卷[M].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7141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四卷[M].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8,280,296,306.

8张世英.万有相通的哲学[N]光明日报,2017.6.26(15).“无论是就个人精神的发展阶段而言,或就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形态的发展而言,大体上都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称之为‘原始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前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结构,人在此阶段中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第二阶段是‘主体—客体’关系的结构,人在此阶段中凸显自我的主体性。第三个阶段是包括‘主体—客体’关系在内而又超越了‘主体—客体’关系的结构,我称之为‘高级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结构,人在此阶段中既意识到自我,又超越自我而与他者融通为一。”

9张世英.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3:138.

1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

11

12顾凡及.脑中定位的系统的发现者——约翰·奥基夫[J].科学世界,2019(12)125-127.

13埃里克·坎德尔.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M].喻伯雅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326,327,328.

15李泽厚.李泽厚近年答问录[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52,258.

16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语,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36.

17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一卷[M].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