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2)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3)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4)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5)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6)

一说越窑秘色器多引用晚唐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此诗句。

多不知还有后两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7)

五代越窑秘色镂空香薰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8)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9)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0)

五代越窑秘色镂空香薰

陆龟蒙《秘色越器》赏析:

前两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陆龟蒙远看越窑开窑时的壮观景象而发的感概。其中的一“夺”字可谓神来之笔。在陆龟蒙的心里这秘色瓷的釉色已无法用一般言语去描述,只能用巧妙夺取大自然的“千峰翠色”来雕饰。但在实际的烧窑过程中窑内的烧制温度和火焰气氛很难控制。烧成黄釉、青釉乃至生烧、过烧的都有。所以“夺得千峰翠色来”不但体现了诗人文辞意境的险绝,而且还包含着“千峰翠色”的来之不易。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1)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2)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3)

后两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是越窑开窑后陆龟蒙近看堆积如山的越窑器(可能碗类较多)时的记实描述和感怀:堆积的碗类越窑,如果放好方向,即口朝上,到夜半时就能盛载露水;如果碗类越窑器口朝下堆放就不是“好向”,因为没法盛载露水。从后二句中读者不仅能够读到陆龟蒙对嵇康的崇敬,并将嵇康当作知音,还能推断出秘色瓷釉面盈润这一隐藏信息。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4)

晚唐越窑秘色镂空香薰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5)

诗中提及嵇中散,是因为嵇中散是一位嗜酒爱琴,才气横溢并铁骨铮铮的令后人敬仰的一代罕见名士。陆龟蒙明吟越窑之物,暗示敬慕嵇中散之志向。这也说明陆龟蒙的这首诗并非着眼于秘色越窑,而是借物抒情,暗表心机。明白了诗人的本意后,再回味“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能体会出这里不仅是吟咏“秘色越器”,而且和于谦《石灰吟》以“秘色”语言明志有异曲同工之效。诗人的感怀是:越窑经历火的洗礼,在九秋风露中,终于“夺得千峰翠色”,此时此景,不禁使人想到嵇中散那样的人杰与鬼雄。此时此刻的陆龟蒙,已被嵇中散孤傲不群、蔑视权贵的性格,直言不讳的气度,超凡绝世的理想所深深吸引,已完全和嵇中散在精神的世界里找到了共鸣,加之嵇中散有很高的才气和节气,于是陆龟蒙才把他作为心灵上的寄托和尊崇甚至效法的楷模。这才有了用秘色瓷在“中宵”的阴阳相交之时“盛取沆瀣”之液共邀和自己有着同样处境、心境的另一时空的知己——嵇中散共饮沆瀣,以销万古之愁,于是便有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传世佳句。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6)

五代越窑秘色执壶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7)

五代越窑马蹄杯底足特征(五代越窑莲瓣纹杯)(18)

译文/注释

注释

⑴秘色:秘色瓷。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此诗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⑵九秋:指九月深秋。

⑶千峰翠色:谓越窑釉色就像覆盖山岚的郁郁葱葱的翠色,后用以指青瓷。

⑷好向:即正确的朝向。中宵:即夜半。沆瀣(hàng xiè):夜间的水气,露水。

⑸共:即如同。嵇中散:即嵇康,三国魏时曾任中散大夫,故也称嵇中散。遗杯:即有酒残留之杯。

译文

秋天的晨风中,露水沾衣,透过风露可见出窑后的成千上万的越窑器堆放在山坡上沟壑间,如千峰叠嶂,其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从而夺得千峰万山之翠色。

堆积的那么多碗类越窑,如果口朝上的堆放,到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

→→→

配图:平生缘

文:网络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