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刘氏起源(唐有贤相耀湟川的刘姓)(1)

刘姓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有源于祁姓的刘氏、源于姬姓的刘氏,也有赐姓的刘氏、匈奴族的刘氏,还有北魏独孤氏改姓而产生的刘氏。其中,最早的一支为祁姓之刘,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这支刘氏尊刘累为始祖,后来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刘氏支派,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即其后裔。

刘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郡望近50个,中以“彭城”、“沛国”、“弘农” 、“南阳” 等郡望最有名气。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刘氏是名列第四位的人口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38%,分布广远,但在北方所占比例较高,尤以河北、内蒙古、辽宁及京津地区为最,占到这些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

刘氏徙居今清远市域可追溯到中唐,时有刘升家族,先世数祖自江苏彭城经湖南长沙等地转迁到连州开居置业,发展成为当时连州的名门望族。不过,这支显赫家族的裔系去向现已无法再找。现居市域刘氏各族支,始于明代迁人,且多系客家刘氏分支。

自东汉末年起,中原地区众多的平民刘姓开始向江南移迁以躲避战乱。晋代已有刘姓从中原移居福建。至唐末五代,更有多支刘姓人移居福建。其中有一支是三国蜀汉先主刘备之子刘永的嫡传。刘永为刘备次子,蜀国灭亡之后迁居洛阳。相传在西晋永嘉年间晋室南渡时,刘永的后裔也随之迁居江南。后经数百年繁衍,到唐朝末年,有个叫刘天锡的人,是刘永的33世孙,仕唐僖宗为翰林学土、观察使。这时,黄巢起义爆发,国人多避难南迁,刘天锡也弃官逃难,奉父刘祥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其后代遂以刘祥为入闽始祖。到宋末,这支家族后裔中出了个叫刘龙的人,生育9子,其中第七子刘开七,官授潮州都统,遂在广东潮州安家立业,成为刘姓由闽入粵的开基始祖。刘开七御寇阵亡,子刘广传赐进士出身,授官江西瑞金县令,生有14个儿子,分为14房,有孙辈83人。其后支脉繁昌,成为大族,分居江南各省,其中又以广东、福建较为集中。其入迁广东的刘开七裔系多尊刘开七为客家刘氏始祖。清远刘姓亦多属刘开七的后裔。发展至今,全市拥有16.5 万刘姓人,成为市内第4大姓氏,分布以英德居多,近6万人。

刘开七之孙刘巨江是刘广传的第9子,后移居于江西大余县。他生有8子,其中第8子城洲于明初移居英德西牛高道另立新支,成为英西刘氏始祖。城洲生有3子,后裔流布甚广。其中,衍居英德境内的主要散布于西牛、水边、大洞、连江口、九龙、黄花、横石塘、英城等地,有数万族众,仅西牛镇就有1.3万人;移居英德境外的有清新、广宁、四会等县,如清新沙河刘氏是清初从英德黄花寨苟岩迁去的,开基祖叫刘支保,已传15代,逾3000以上人口;清新石潭刘氏亦属刘城洲后裔,由英德九龙黄寨鸡踏碓村迁去,共3支,经过10余代的繁衍发展,也有3000多人。

英东鱼湾水头刘氏迟于英西高道刘氏,亦属刘开七后裔。先祖自粤东五华移居粤北翁源竹山下,后裔刘达富又由翁源竹山下迁居鱼湾水头创业,至今已有330余年迁居历史。其后裔散布鱼湾、大镇等地,逾3000丁口,其中发祥地水头村有1200余人,成为原鱼湾镇最大的村庄之一 。因全村的户主都姓刘,当地人便以“水头刘”名村。

清城横荷岗头刘氏是清远刘氏的另-大支派,族众逾万。其开基祖刘南寿是广传公第5子巨海公的曾孙,亦即刘开七的六世孙,巨海公原居江西兴国,后裔移居南雄珠玑巷。岗头刘氏开基祖刘南寿于明景泰年间( 1450 ~1456 )随父母迁至清邑港江口企湖塘定居,生观成、观远、观德三子。正德年间(1506 ~ 1621),刘南寿的3个儿子从江口移今横荷岗头开创基业。至嘉清末,刘南寿叔父的后裔亦从江口迁来岗头聚居,从而形成岗头刘氏四大房支。至今已传20多代,横荷街区有其裔1万余人,另有分支移居风城和清新各地,如清新山塘就有其裔3000丁口,属南寿季子观德的后裔;清新龙颈有南寿后裔1500余人。除衍居清城、清新外,岗头刘氏还有族裔移居香港和海外。

清城石角灵洲刘氏属广传公第4子巨澜公的后裔分支。当年巨澜公迁往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开基发脉,若干传后,其裔孙刘国定于明万历年间( 1573 ~ 1619) 由福建龙溪迁居广东郁南连滩虎山村开枝散叶。其5世孙刘英玉又于清雍正元年(1723)由虎山村迁来清邑石角灵洲开创基业,至今已传13代,历280余年。后裔主要聚居石角灵洲、回岐、石角等村,另有族属移居广州、香港等地,计有3500余众。

佛冈石角科旺刘氏也是刘开七的后裔。刘开七的5世孙刘大位由潮州迁居从化,至6世孙刘从龙又由从化转迁佛冈,始居佛冈龙南,继迁石角科旺,已传20余代。今佛冈刘姓人主要分布于石角、汤塘、龙山等地,共2.2万人,其中多数为刘从龙的后裔。

据兴宁、梅县、龙川等地的刘氏族史资料记载,迁居粤东兴梅地区的刘氏有刘广传派下长房巨源、二房巨線、四房巨渊、六房巨浪、八房巨连、九房巨江、十房巨淮、十-房巨河、十二房巨汉、十三房巨浩等房支的后裔。清远连阳等地的刘氏多由粵东兴梅地区转迁而来,溯其上源亦属刘开七的后裔。阳山有1.2万刘姓人,开基祖于清代分别由新丰和兴宁迁来,主要聚居于阳城和黎埠。连州有1.1万刘姓人,先祖分别于清代从兴宁、丰顺、龙川等地迁来,主要分布于连州镇和九陂、龙坪等地。

在清远人文史上,刘氏是一个流光溢彩的姓氏。其独特之处是有两个“创举”:一是哺育了古代清远科举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刘景;二是哺育了古代清远官宦史上唯一的宰相刘瞻。刘景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中进士,开古代我市士子登进土之先河。时任连州刺史的刘禹锡特赠诗贺之: “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春光让少年。”而生活于晚唐时期的刘瞻不仅是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且官德高尚,洁身自好,耿直廉明,一身正气。他为伸张正义,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替惨遭逮捕下狱的御医韩宗绍及其亲属300余众申冤,虽遭万里远贬(贬至今越南境荣市)而不悔。其高风亮节,震撼当时朝野。古代的湟川山水亦因一代贤相而增辉溢彩。

除刘景、55父子外,在清远刘氏族群中,还有若干可圈可点的族星。

唐代连州人刘蜕,是晚唐名重一时的奇人。此君学有根底,24岁已著书10卷。大中四年(850)考中进士,累迁右拾遗、中书舍人、左拾遗。因极论令狐绚之子滴恃权纳货,触怒权贵,贬为华阳令,终商州刺史。生平著述甚丰,尝聚15年所为文,封土掩埋,并为之作铭。后编集10卷,以其号“文泉子”作书名,惜佚。明人辑得其作品6卷,合为1卷刊行。《全唐文》 收人其文30题50篇。

五代连州人刘昭禹,初为湖南一县令, 事楚王马殷父子。历容管节度使推官、天策府学士,终严州刺史。有诗300篇行世,甚称于时。

明英德人刘震,出身贡生,初为县令,岁饥捐俸赈济,多所全活,迁太平府同知。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为当地士绅折服。尤加意学校,着力兴文重教,人所称着。

明英德人刘泽大,万历二十五年(1596)恩贡,同年以亚魁中举。历官广西全州知州、南京户部员外郎、四川釵州知府。为官正己率属,威望颇高。以功升叙泸道副使,晋参政陪叙,加按察使。存世作品有文4篇、诗3首。

清新石坎人刘秉祥,清光绪二十- -年(1895 )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过广州起义。民国7年(1918)任孙中山总统府副官,民国13年任国民革命第- -游击司令部党代表。民国17年解职后,寓居广州。

清城东城人刘清,广州农讲所第4期学员,是大革命时期清远县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组织领导清远县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暴动中,多有功绩。民国17年( 1928)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8岁。

英德人刘裕光,是英德著名的农民暴动领导人。曾组织领导了轰动粤北的攻占英德县署的工农暴动和攻占国民党鱼湾区署的农村暴动,在粵北农运史上留下了气壮山河。

来源《清远姓氏》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