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

倪步云

倪步云,天津人。当过工人、教师、编辑。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作品散见全国各地报刊杂志。著有长篇叙事诗《在梦境和黎明的交界》(2015年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现侨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丹维尔。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与步云同在山西省太行锯条厂当工人,因文结友,成为知音。他写诗,我作文,怀抱梦想,艰难跋涉,不知不觉就走到日暮途穷的老境了。他到大洋彼岸后,没有放下笔,常常发来诗作,兼及小说散文,令我倍受鼓舞。人聪明了,怎么写,怎么有。我却堕落了,小说写不好写散文,散文写不好写评论,评论写不好写歌词,歌词写不好就只剩下读书了。好歹也是个读书人,再不动笔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步云发来作品,每每及时点评,其实肚里无货,并没有说到点子上,只是尽一份心意而已。步云和他的朋友们看了却很喜欢,出乎我意料之外,让我难为情,再写就下笔谨慎了。我把近来的点评汇为一文,想起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举过几段词,说那是写诗作文的三种境界,于是我用了这么个题目。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

我受湖北省文联派遣,在湖北天门市釆风写作。晚上无事,拜读了步云的组诗《在M国的日子》。其中,田园小唱,大概十几首短诗。这一组诗的共同特点是,取材来自田园,多写野花小草;形式见景抒怀,表现生命情怀。从像青花瓷一样生动的蓝莓,到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从小葱芦笋到野玫瑰,从地砖缝里的小花到那些星星般的野花;诗人总是通过这些卑微的植物,彰显人生的价值。斑驳的花光草影,一方面说的是我们自己活着的痛苦经历,另一方面坚守着生命的花期和顽强的秀丽。诗的联想流淌在诗句中,生命的信念永远不会改变。它让我自然而然地吟唱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4)

这些日子一直在乡下采风,回家后才拜读了步云的诗文。不读不知道,一读心就跳,他写得真是好。《诗当这样写》,精短而有见识,启人诗思。他引用先秦《弹歌》和甘肃民歌《尕马骑上》来表达自己对诗的认识。强调诗的情感和诗的内涵,这两首诗都是感情充沛,以情感人,而且诗贵含蓄,惜字如金。它们让读者去揣摩画面,去体味爱情,去作生命的诗吟。在《征雁》中,诗的意境美而辽远。大雁用脚投票,声声雁唳。这情景唤起人们的记忆,多少思念都在征雁的路上。步云于诗,其解读与创造,激活与见识,比风景更好,比说教更强,总是叙述着岁月与故事。他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诗与远方,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就像征雁,不停顿地飞翔,哪怕暮色苍茫。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

从三国古战场当阳市回到宜昌,忙中偷闲,读了诗人步云的《秋歌八首》和老朋友吴敏先生的推介语,身心愉悦,情绪一振。步云的秋歌是一种真情写作,在秋天蓬勃鲜活的生长着。吴敏的推介是另一种诗歌,引发读者对秋歌的共鸣与欣赏。诗人对秋天情有独钟,“装裱出漫山遍野的精品力作。”而落叶心血燃尽,“平静的退出历史舞台,归于寂寞。”多情的秋风吹动树叶“化蝶”,“上演一个动人的传说。”即使秋天偶感,也会“溅起无限的伤感。”且看一叶无声,正穿越灵魂而来。这就是步云的秋歌,它的想象,它的浪漫,它的爱心,它的沉思,它的继承传统与现代创新,它的能量与元气,全都融于诗中。步云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在诗歌写作中,他始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人生经历与理想追求,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潜流着逐渐呈现。八首秋歌如八杯咖啡,提神醒脑,香气扑鼻,把读者的情绪激发得愈发强烈了。步云勤于耕耘,金秋收获是必然的。大洋彼岸,海潮如诗,写满了不尽的相思与秋天的咏叹。笔墨和心思,在这个秋天里,心血得以回报,诗歌长了翅膀在天上人间飞翔。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6)

人的情感太丰富了,就有写不完的诗篇。步云的《咏物篇(五首)》,借物抒怀,质朴的文字里隐露着诗意斑斓。那些凝重之物,一旦被诗人脱口而出,就会暗藏玄机,就会闪现睿智。譬如日历,“纸上的东西,往往并不准备兑现。”譬如零碎,“零碎的东西,毎一件都能掂量出它们的价值。”诗人从普通物件中酝酿出浓郁的情感,一拈而起,一饮而尽,彰显了独特而深刻的人文情怀。家常的腊八蒜,引起诗人感慨,“人生五味里,有时,酸与辣,都能酿成甜。”钓鱼的鱼漂,作者的感觉是,“机遇到来时的抉择,至关重要。”可以说,作者时时处处留情于物,不是空对空,而是以心生情。大概与诗人一辈子追求文学写作有关,他对老钢笔寄寓了特殊的感觉,“笔帽上的铜斑可是老年斑,啊,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在通常所说的岁月流逝中,老钢笔变成诗人细微的文化视角,诗人便以诗的温情对老钢笔给予人性的关照。从这些咏物诗中,你可以看到诗人从物的世界中抽象出人的命运中的种种人类情感的特征,那种爱的共性,那种美的向往,为人生而艺术的执着和坚忍。我为步云的诗欢呼雀跃,在诗的感召下,不断进取,让晚风轻轻按摩有些疲惫的身躯。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7)

我与诗人步云的心境是一样的,在生活中和写作中,时不时有孤独与寂寞、开心与烦恼袭上心头。近读步云《自然悟语》100则,这种感觉就很强烈。人类总是妄自尊大,以为能够人定胜天,所以破坏自然环境,造成地球千疮百孔。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天人合一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步云从自然中感悟颇深,在他笔下,春雨秋雨、太阳月亮、岩石飞瀑、垂柳黄鹂、小溪大河、蝴蝶草籽等等自然物象,都化作哲理般的人生感悟,让读者从中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和灵感。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出手不俗,有些句子简直是异想天开,天开之后又见出他对自然的尊重。他把太阳比作佛祖,“太阳即是佛祖,佛号颂称光明;还有法身四个,谓之春夏秋冬。”一读之下,太阳的神性便扎入心里。他把树比作艺术模特,把虫鸣天籁比作天才歌手,把雪比作宣纸:“那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是谁铺展开的生宣熟宣?”问得真好,这还需要回答吗?他以一种从容闲适的心态,像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与自然融为一体:“听几波拍岸涛声,唱一曲月落乌啼,和小鸟说几句话,邀月亮下一盘棋。”在自然中自有诗来见我,因此享有自然之美。步云所爱的自然之物,具有高尚的情操,松、荷、梅、小草等等,诗人赋予它们中国传统的做人气节。其中有些哲理性较突出的短诗,引发读者思考做人的道理。“山泉的千姿百态,是石头的创意;瀑布的恢弘壮观,是绝壁的托举。”仔细揣摩一下,当代人抱团取暖、互成命运共同体的力量,不知觉中,感同身受。步云的《自然悟语》,语出自然,悟得深透,通过精短诗句,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关系。换言之,这是一个人真实的生活和诗人气质的审美方式,他把自然形式的美学价值打开了,以抒情诗与大自然呼应。

步云为我的书评《他为诗人立起一座青铜雕像》专门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肝胆古剑,清丽隽永》。他先说到赵瑜对白居易的研究,接着说到我长治之行获书的经过,再次说到我那篇书评的内容和意义,最后又回到赵瑜兼顾书评作结尾。可以说,步云这篇文章是评中之评,颇有分量。他肚子里有货,因此引诗行文,随手拈来皆是佳句。他慧眼识文,情感饱满,挥洒自如,充满诗意。而且,此文首尾衔接,有相互呼应之妙,不正是诗人的拿手好戏吗?他对白居易的诗熟谙于心,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步云这篇文章,我也回应他八个字:肝胆相照,诗文同道。隔海相望,遥祝诗人诗心永远!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8)

有人说过,不用扬鞭自奋蹄。这句话安在步云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写诗就像恋爱一样,有瘾。这个冬日,他一下子捧出《津门故里》五首和《水调歌头》四首,繁花似锦,看得人身心温暖。从心里佩服他这种勤奋和执着追求的后劲,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津门故里》写老家天津,其一老西开,是昔日的街巷市井。街边读报人,谋生叫卖声,诗人读的是一段历史,寻找的是昨日梦境。其二写老西开教堂,回忆当年雨中迷路最初发现这个教堂的情景,那是孩提睡梦里童话般的建筑。他曾陪一位学姐在此做弥撒,面对现世红尘,深深感叹人失去信仰是多么无助。其三的天津西站,那座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它是这座城市百年沧桑的见证,如今成为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作者穿越了历史时空,西站收藏在永恒的记忆中。其四写北安桥畔音乐广场,钟楼、海河、音乐旋律,构成一幅速写,21世纪天津的缩影。其五写金钢桥,木质的桥面,低矮的平房,老式的电车,清凉的河风,感慨逝者如斯。看看如今的故乡走向世界,于是热流哽咽了喉头。步云这一组诗,从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将故乡细节转化为乡愁之思,将对历史的关注变成岁月的韵律,显示出举重若轻的才能。天津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他诗歌的出发地。我读他这一组诗,感觉是历史的切片、文化的乡愁,更是游子的港湾、诗人的家园。恋乡情结是步云拴住心灵的榄桩。他把曾经的风霜雨雪提炼成诗,让你感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其用心即诗心,耐人咀嚼。《水调歌头》四首是词,借旧瓶装新酒;是春雨,是秋风,是来自真诚友情的文化标点。其一是欣赏贵辰自唱《红灯记》选段的感想和联想:岂止腔圆字正,但闻玉盘珠落。精准之评,一句话足矣。其二读老友元玲同学聚会照片,沧桑两鬓斑,感慨在心头。往事如酒,几度夕阳红。其三读李蕙华回忆录《记云南深山探亲之行》,这一下触到痛处,诗人话就多了。遥想当年流放滇南,儿女千里寻亲,历尽苦寒。且喜日后昭雪,拨云见日。诗人感叹恍然一梦,往事并不如烟。其四读友人小毛子秋诗,最是梧桐雨,凝霜秋梦寒,且喜余温在,傲雪又一年。说树,说人,都是。惋惜青春年华不待,黄金岁月转瞬,繁花落尽对谁言?是诗歌给了他充实的生活,也是诗歌的激情穿透了他的生活。在他笔下,人文地理皆能入诗,抒情描述相得益彰,经验性和诗性结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生活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步云之诗堪称生活美学之诗。他的积淀是深厚的,语调是舒缓的,审美是个性的,印象是深刻的,想象是飞翔的,境界是高远的,其文学素养与对生命的热爱,生发出如此美好的诗词、充满仁爱的性情,让我们感到温暖和煦的阳光,也想学他一样,以诗词歌赋为生命与生活抒情畅怀。

世界上最温暖的关系,莫过于文朋诗友心灵的相通。

在我老家鄂西山区,群山环抱,山高水远。十八弯山路上,走累了,孤独了,烦恼了,乡人喜欢对山喊山。山鸣谷应传来回声,如回音壁,撞击着人的心灵。湘西那边叫“喊山应”,鄂西这边叫“喊山响”。我这些短文,你尽可以把它看作山里人喊山的响应。回声中,也许能听出世道人心,看到一个快乐的老头儿在山里边走边唱的样子。

作者简介:

云来雁去无音信语录(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9)

作者简介:甘茂华,土家族,籍贯湖北恩施,定居湖北宜昌。知名散文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委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已出版小说、散文等各类文学著作16部,获得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有作品收入大学声乐教材和中学语文乡土教材,《三峡文学史》列有专节评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