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唐代诗人孟郊所作《游子吟》为以“母亲”为诗词创作主题的经典佳作,历来被人们吟诵至今。该诗寥寥数语,通俗易懂,十分感人,其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备为后人所推崇。

废话不多说,波波老师用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鉴赏《游子吟》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望天门山(星趣树国学课堂)(1)

《游子吟》

诗意解释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太迟太久不能回来。做儿子的像小草大小的那点孝心,有怎么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一般温暖伟大的慈母恩情呢?

语文导图解析记忆

工具:白色A4纸一张、彩笔一套、与《游子吟》相关名字的简笔画收集参考(有一定基础的也可自己创作)

步骤一:绘制中心图,给中心图均衡添加六个一级分支。如下: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望天门山(星趣树国学课堂)(2)

画中心图和一级分支

步骤二: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在一级分支后边画出六个二级分支,在二级分支上依次添加简笔画,相应写上诗句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望天门山(星趣树国学课堂)(3)

二级分支添加简图和文字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望天门山(星趣树国学课堂)(4)

二级分支添加简图和文字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望天门山(星趣树国学课堂)(5)

基本完成

步骤四:为完成的《游子吟》思维导图上色,每一个分支用一个主题色调。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望天门山(星趣树国学课堂)(6)

完成作品

等你完成这幅作品之后,我从此以后你会对这首诗有十分深刻的印象,背诵不是问题,理解也不是问题了。是不是很有用呢。值得收藏学习哦!

诗人简介: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望天门山(星趣树国学课堂)(7)

孟东野画像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一生坎坷,生活艰难,多次奉母命,上京应考,屡考不中。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贞元十五年,在苏州与友人李翱相遇,嗣后又历游越中山水。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孟郊五十岁时,考中了进士,任溧阳县尉,县里有投金濑、平陵城,草木丛生,下边有水潭。孟郊有空就去坐在水潭边,徘徊做诗,公务多耽误了。县令报告了刺史,任命了一位代理县尉替代他,把他的俸禄分出了一半。郑余庆任东都留守,任命他为水陆转运判官。郑余庆镇守兴元,又任命他为参谋。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馀庆任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孟郊定居于洛阳立德坊。他的生活是到这时候才富裕一点,可以免于冻饿了。然而不久他又遭到丧子之痛。 ·

元和九年(814年),郑馀庆为兴元尹,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闻命自洛阳往,八月二十五日(公元814年9月12日),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

赏析:《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背景赏析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2017-08-28 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