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村史馆,留住了村庄的根,浓缩了村民的情。近年来,平远县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村把村史馆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先后在河头镇珠坑村、东石镇凉庭村、石正镇南台村等地建成一批村史馆,成为村民闲暇时的好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村史馆里看变迁
“这是以前的煤油灯,这是30多年前的黑白电视机,全村都没有几家能买得起……”近日,在石正镇南台村党支部书记谢平山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南台村村史馆,但见陶罐、农具、碗碟等一个个“老物件”在玻璃展柜内有序摆放,与墙上图文并茂的展板相互映衬。“这些老物件,不少是从红色遗址、古建筑中寻找出来的,虽然不值钱,却非常具有历史意义。”谢平山介绍,全馆以历史沿革、文物古迹、村规民约及红色革命故事等10项内容为主线还原村庄历史。“村史馆占地90多平方米,在石正镇党委政府的的指导下,于今年7月建成。近期,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村史馆愈发红火起来,不仅激发了广大村民的爱乡之情,更成为了党员群众学习红色革命的鲜活教材和教育基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谢平山说。
南台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地处南台石脚下而得名,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1948年4月,这里打响了平远革命史上著名的“南台事变”、嶂肚里血战,梅兴平蕉边县工委率领的独四大队及梅平武工队、平远区队共200多名战士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战斗。时至今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南台山成为以酒水、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并成为南台卧佛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核心区。“这里陈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器械……都是几十年来南台村村民用过的,是以前生活方式的见证。另外,通过老物件可以给年轻人讲讲过去的故事,让下一代了解历史,不要忘本。”谢平山介绍道。
村史馆里忆党史
“当年的‘马克思路’是蕉平寻县委1931年发文命名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担负着打破反动派物资封锁,为赣南中央苏区秘密输送钨砂、食盐、药品的重要作用。当地老百姓曾用粪桶藏药、竹竿匿盐等办法在这条“生命线”上演绎红色故事。”自建了村史馆后,每逢周末,河头镇珠坑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兴便会来到村史馆,一遍遍不厌其烦向来到村史馆了解当年红色革命故事的游客。张志兴告诉记者,全长4公里的南粤古驿道“马克思路”贯穿珠坑村,半个多世纪过去,“马克思路”一直无人问津。2020年,河头镇结合乡村振兴,修缮了村的南粤古驿道,把村里的老祖屋“荣封第”改建成村史馆,让“红色古道”名声渐响。每逢寒暑假、旅游黄金周,村史馆吸引不少研学游学生、游客参观。
“村史馆的建成,使我更多地了解了我们村的历史和文化,我感到自豪,同时也坚定了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村民张远传说道。
给乡村振兴添动能
闻名岭南的林震、林士谔父子;1949年7月南逃胡琏兵团特务打头兵连化装中共游击队,袭击正在铁民中学秘密开会的中共军管会议场所;中央冶金部1970年在在村中召开中南五省代表“白煤炼铁”现场会……这些荣耀都在凉庭村村史馆里一一记录着。这座村史馆分前言、历史篇、宗祠篇、党建引领篇、名人篇和结束语六个篇章,翔实的史料展示了凉庭村历史人文美、自然风光美、古风古韵美、家风家教美、特色田园美,让人走进村史馆如同走进一段历史,品味一段乡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史记忆在人们的脑海里日渐远离。为了让大家“记得住乡愁”,平远不少村庄整合资源,利用古宅、闲置房建起了村史馆,综合运用图文展板、实物、书画、影像等表现方式,把村情村貌、古迹古物、名人名事、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文明村风、奔康故事等各种元素汇集起来,全方位展示乡村的变迁。目前,已建成石正镇南台村、八尺镇排下村、差干镇文丰村、东石镇汶水村、东石镇凉庭村、热柘镇半岌村、长田镇长安村、河头镇珠坑村、大柘镇黄沙村等村史馆9个,这些村史馆全方位展示乡村的变迁,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朱双玲 张文广 韩琴
【作者】 梁时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