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完整收录“俗世奇人”系列,包括在创作过程中保留的大量手稿、画稿。这是在跨越30年的出版历程中,“俗世奇人”系列手稿、画稿的首次集中亮相,它们不仅记录了作者的创作思路和瞬间灵感,本身也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更多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创作妙趣。

冯骥才俗世奇人的小片段(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1)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小小说经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冯骥才先后创作了诸多“俗世奇人”系列小说,其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也展现出我国民间文化的精巧技艺与其中蕴藏的非凡智慧。

30年“俗世奇人”手稿、画稿首度集体亮相

冯骥才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一位负有盛名的画家。他曾说:“(俗世奇人)这些人物是从我脑袋里生出来的,我知道他们脾气禀性,挤眉弄眼是什么样子。”在跨越30年的创作历程中,冯骥才随写随画,保存了大量“俗世奇人”手稿和绘画草稿。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如今一笔一画全部收入本书。

此外,他还亲自为本书精心绘制了20余幅精美彩墨插图,全新塑造了“苏七块”“刷子李”“蓝眼”“酒婆”等人物形象,全彩绣像,天真烂漫,意趣盎然,均以精美四色工艺印制,收录于《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

荣获鲁迅文学奖,总销量超1000万册

2018年,《俗世奇人》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标志着小小说创作传播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组委会的授奖词写道:“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回到传奇志异的小说传统,回到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于奇人异事中见出意趣情怀,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眷恋和感叹。精金碎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标志出小小说创作的‘绝句’境界。”

据统计,《俗世奇人》系列各个版本的总销量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册,是国内有着众多忠实读者、影响力极大的图书系列,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刷子李》《泥人张》《好嘴杨巴》等篇目还入选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成为文学创作、语文教学的典范。数以亿计的青少年读者通过“俗世奇人”系列学习语文,学习写作,培养和提升语言能力。

在图书出版之外,《俗世奇人》还被改编为有声读物、影视剧、动画片等形式,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进行演绎。由《俗世奇人》原著改编的同名话剧,近日也将作为开幕大戏登上老舍戏剧节的舞台。本剧由钟海导演,刘敏涛、陈赫等主演,将给广大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冯骥才既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发展变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当时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家之一。他不仅承接了老一辈作家对文学精神的执守,而且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创新之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骥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动,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期间,冯骥才并未离开文学,也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俗世奇人》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

《俗世奇人》以传奇志异的笔法,精炼灵巧的语言,塑造了诸多百年前天津地区的奇人绝技。这一系列作品,书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着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精气神,是当今社会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从这些妙趣横生、富有智慧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冯骥才的创作立场不仅是思想性的,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俗世奇人》系列的热销,也让更多读者接纳、认可、喜爱上民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这对于我们国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冯骥才俗世奇人的小片段(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2)

【新书试读】

自画小说插图记

为自己的小说画插图,是一种另类的爱好,画的也是一种另类的画。

作家写人物时,这人物的音容笑貌先是清清楚楚在自己心里,然后用笔把他写出来。可是,作家能把人物活脱脱写出来就行了,干嘛还要再画出来呢?给小说画插图是画家的事呀。为什么有的作家喜欢干这种事?比方雨果、萨克雷、马雅可夫斯基等等。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作家擅长画画;会画画的人,总是情不自禁把自己脑袋里的形象画出来。你看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手稿上,不是常画着一些各种模样的小人儿吗?再有,是因为有的作家很在乎书的形态和美感,比如鲁迅先生,虽然不画画,却给自己写的编的不少本书设计过封面呢。单纯从装帧角度看,鲁迅先生的设计颇有品味,大气,富于审美个性。

我为自己小说画插图全然出于一种兴趣。有时小说写完,人物还在脑袋里活灵活现,我是画画出身的,便禁不住画了出来。待到给报刊寄稿时,就连文带画一并寄去。编辑见插图是我自己画的,觉得有趣,一起发了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发表在《收获》上的小说如《三寸金莲》《雪夜来客》,还有登在《文汇月刊》上的《话说王蒙》《雾里看伦敦》等,都是图文一并刊出的。如此自写自画,在自享中也给读者一点乐趣。然而,干这种事很即兴,信手拈来,近些年来实在太忙了,很少写小说,多写忧虑重重的思想随笔,自画插图的事便自行中断了。

我画插图来得随意。画得随意,连用的笔也是从书案上随手抓来就用,多使钢笔、铅笔、圆珠笔、软笔。简笔写意,还都带着一点幽默感,这大概与我爱画漫画有关。我的漫画是我家庭生活的内容之一,常取材家庭日常生活的笑料,画的对象多是老婆孩子朋友熟人和自己,画出来取乐,画自己时多自嘲。由于常画,便练得几笔之间神气活现,但这属于一种私人的“家庭文化”,从不拿出来发表。

可是,我有一次却用这种漫画的笔法自画了插图。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访美归来,我写了七十多篇中西观念对比的随笔,发表在报纸上。这组随笔多使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很契合我的漫画画法,便随手画了插图。一文一图,连画了七十图,后来还出版了一本自画插图版的《海外趣谈》。

现在为《俗世奇人全本》画插图也是这样。一是很即兴,写好小说之后,人物还在脑袋里有声有色;一是这部小说本身带着一种幽默,很适合用我擅长的这种漫画形式来画插图。我先是在一个本子上画了几篇小说中的人物,没想到愈画愈来劲来神,一发不可收拾,半个月过去,居然画了厚厚一本;有时一个人物不同姿势不同神气画了好几幅。每篇小说各选一个人物,这个插图本也就出来了。

以往,他人也为《俗世奇人》画过插图,比如日本的纳村公子,画得不错。但别人画的是他们心里的《俗世奇人》,我画的是我的。这些人物是从我脑袋里生出来的,我知道他们脾气禀性,挤眉弄眼是什么样子;再有,我在天津生活了一辈子,深谙天津人骨子里那股子劲,那种逞强好胜,热心肠子,要面子,还有嘎劲。我画,更是画这些东西。

好了,我有一本自己画的插图本小说了。现在只想再写画一本。

(摘自《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曾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