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人物志》?

《人物志》,魏刘劭撰述,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这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

全书共十二篇:《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详尽地讲述了考察、评鉴、任用人才的具体方法,包括各类人才的性情、优点与缺陷、适合的官职,以及选任人才的困难之处,还讲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良方。读《人物志》既可以提高自我修养,也可以学习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人物志》内容精彩,但文字古奥难懂。

抗战时期有哪些奇人异士(毓老师说人物志)(1)

人物,此“物”包含人、物、事。《人物志》乃是人、事、物的记载。“知人者智”,人为万物之灵。如人非万物之灵又如何智周万物?如此,智、慧、灵三者有何区别?懂得不同处,才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了解字的深义,才能读书。

学《人物志》,并非要动心机,而是要按做人的智慧做人,不妄求。大事决之于天命,小事决之于德。

治世之道,缺一不可,“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易·乾·文言》),但是正太难!正,含性与命,“各正性命”(《易·乾》)。

“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乾》),“太和”,是与生俱来的元气,“太和元气”就是阳;“保合”,是精神,得有环境的培养。“保合”才能“太和”,有环境的培养,才能得“太和元气”。“太和”,是“性相近”;“保合”,是“习相远”。环境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传》),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一,是阳、男、贞;二,是阴、女、牝母之贞。“乾道变化”,男加女,一加二就成三;三生出来,再生万物,就生生不息了。所以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易·乾》)

如何养性?用“保合”功夫。如何养命?用“太和”功夫。“保合太合,乃利贞”,“保合太和”,即没有伤命,也没有伤性。但最高境则是能将德行出,有行力,“中和”,即将所有德行皆行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此紫禁城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命名之由来。

中国,“中”乃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能控制住为难,隐忍不发最苦。有修养者,中而不发。

大人,最高境界,“与天地合其德”(《乾·易·文言》)。《大学》在学大,“唯天为大”,学大即学天。《大学》学完,到人的最高境界了。《中庸》讲用中之道。学大、用中,《大学》与《中庸》相为表里。

中国学问是讲致学之用。《易》唯“形而上者,谓之道”(《易·系辞下传》)外,余皆致用之学,不尚空谈。空谈者,皆《火珠林》之类。

《火珠林》成书于唐末宋初。作者系麻衣道者,相传为陈抟老师,善相术。《火珠林》提出“卦定根源,六亲为主”,用五行生克刑害、合墓旺空等进行断卦,继承《京房易》的理论,为后来卜筮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人称此筮法为“火珠林”法。

《易经》中可有一句告诉人如何卜?孔子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

正,性命也,“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从“首出庶物,万物咸宁”(《乾·易》),到“致中和”境界,必保存人性的本色。今天,台湾最缺的即是人性的本色,何以至此?孰之过?要“原心定罪”(《春秋繁露·玉杯》“春秋之论事,莫先乎志”)。青年至此怎么办?吾人要养老、怀幼。

读《人物志》,在学做人。读《管子》,在学做事。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命、性、心三位一体。正心,自诚意始;心正,就天下平。此心,不是肉心,乃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之“放心”,即要把心安在腔子里。

要懂得用智慧,必得有高深的修养,在色、利、名前能够撑住;如撑不住,就变了,因为私心作祟,怕好事别人抢在先。

现在天天闹笑话,因为智慧面临考验时常迷了。“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易·坤》),先迷,先道,“率性之谓道”(《中庸》);不怕迷,“后顺,而有常”,顺着人性,回到常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

人物情性,志气不同,征神见貌,形验有九。

九,为虚数,非仅止于九而已。

“九征”,是全书的开宗明义,点出“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谓“九征”,是指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的外在现象,自此以判断一人情性的明暗、勇怯、强弱、燥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所以,可以从人外在的表征,推验其内藏的资质。

人的情性,因受习染的影响,可能有各种的偏失,但要“以人治人”,用人性治人,“改而止”(《中庸》),改了就到此为止,不要净是以完美的眼光去要求别人。

抗战时期有哪些奇人异士(毓老师说人物志)(2)

,